《[Toiffer收藏]李贽文集[附:评传、四书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DF]
中文名: [Toiffer收藏]李贽文集[附:评传、四书评]
别名: 视野与众不同的国学大家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发行时间: 2001年5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简介】

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回族。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厚”)讳,取名贽。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击和迫害。1599年《藏书》问世,受到进一步迫害。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下狱,李贽76岁在狱中受到严重迫害,不堪忍受,于是请一位剃头师傅为他剃头,其间乘人不备夺过剃刀自杀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
[编辑本段]【生平】
李贽,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万历九年(1581年),李贽从云南辞职回加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万历十二年耿定云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龙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次年春天到南京,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
万历三十年(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死后,马经纶把他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现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
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编辑本段]【背景】
1.政治上:明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工商业者成为重要力量;
3.文化上: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
[编辑本段]【思想】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李贽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同上)。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在《焚书·赞刘谐》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古代,真是一种大胆的举动。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焚书·答周柳塘》)。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了。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作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焚书·童心说》)。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难怪统治阶级对他要恨之入骨了。
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中,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他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这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尖锐挑战。
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加以无情揭露。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焚书·封使君》)。在《焚书》中,他还借评点《水浒》,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
如何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呢?李贽将目光投向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焚书·寒灯小话》)。这说明李贽并非要推翻封建统治,而是要维护它,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没有超出地主阶级思想与时代的限制,也不可能违背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李贽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过程。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李贽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焚书·解经文》),没有“理”,没有物,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什么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万事万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显现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关系。这种观点,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李贽用主观唯心主义作为反对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程朱理学的理论武器,势必削弱自身的战斗力。
李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之上的先验论,主张渊源于佛性的“生知”说。《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人皆可以为圣”(《焚书·答耿司寇》)。李贽以“生知”说反对神化孔子,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对“圣人生知”说,其认识论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
李贽的哲学思想中有不少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续焚书·与陶石篑》中说:"善与恶对,犹阴与阳对,刚与柔对,男与女对,盖有两则有对。”他承认事物皆有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受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影响,《焚书》中表现的政治思想为“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晁错》),“不蹈故袭,不践往迹”(《与耿司寇告别》)等发展变化的思想。
黄仁宇先生在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李贽的思想。
【基本政治思想】
李贽在反对政治腐败和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② 提倡人类平等。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③ 反对封建礼教。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作万年不变的真理。他反对歧视妇女,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指出:“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④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李贽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焚书·续焚书· 夏焦弱侯》),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同前)。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义”、“明其道”的宣传,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四书评·大学》)。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他强调武事重要,认为“知兵之将, 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李氏丛书·孙子参同》)。他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李卓吾批点皇明通记》),说“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焚书·续焚书·兵食论》)。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⑤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动乱,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进步的历史观】
1.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李贽对《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知识因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2.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认为春秋替三代,战国代春秋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
3.民本思想。虽然孟子早就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当在历代统治者中,实际均为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编辑本段]【著述】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
《焚书》6卷、
《续焚书》5卷、
《藏书》68卷、
《续藏书》27卷、
《初潭集》20卷、
《李氏文集》20卷、
《李氏丛书》12种等。
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著名文章:《童心说》、《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等。
[编辑本段]【影响】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传统、反封建礼教、反权威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对后人反传统权威、反君主专制、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编辑本段]【墓地】
李贽墓在北京市通州区西海子公园。
李贽去世后,马经纶遵其遗嘱,将其安葬于通州城北的马厂村。1610年,汪可受曾立《卓吾老子墓碑》;1612年,马经纶之子马健顺协助詹轸光立有《李卓吾先生墓碑》。均先后被毁。年,得以迁至西海子公园内,方得安宁。
墓前立其好友焦闳书“李卓吾先生墓”碑,碑阴有詹轸光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书《李卓吾碑记》和《吊李卓吾先生墓二首》。其西有通州区人民政府所立《重移李卓吾墓记》碑。两碑前有周扬题“一代宗师”碑。
在青松翠柏,一湖碧水的环绕中,李卓吾先生得以安息。
————————————————————————————————————————

《李贽文集(1-7卷)》内容简介
《李贽文集(1-7卷)》集总字数约310万字,分为七册。《李贽文集(1-7卷)》由著名李贽研究家、中国李贽研究会会长张建业先生领衔主编,为近年来出版的李贽文集中收录最全的点校本,其中《九正易因》、《孙子参同》 等9种为首次编纂出版,所有编纂、整理、点校工作均由研究明清思想史的专 家进行操作,质量上乘,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李贽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提出了“不以孔子 之是非为是非”的理论命题,是一位反传统、反迷信偶像的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赞评传
(修订本)
张建业著
一代狂捐(代前言)
中外不少思想家都把中庸视为一种完美的理想,完美的人格,
如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行道、为人要不偏
不倚,适度合宜但是,现实生活却昭示人们,不偏不倚有时会滑为
庸俗妥协,适度合宜有时会流为苟安折衷。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庸
之度难以确指,难以掌握,从而也就难于实现.反之,那些不循常
规、不蹈故习的狂猖之士,执着于热诚的信念,充溢着鲜明的个性,
不避偏颇不安平静地为探求人生真谛而一往直前,义无反顾。他们
堂堂正正,大刚大勇,终生都被一种强烈的揭望所燃烧,所荡漾,使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展示出照粗世俗的光辉,冲激着平庸的人生。
李赞就是这样的一代狂猖。
你看李赞的议论
在封建统治者把孔子尊为“至圣先师”之时,李赞却说:“咸以
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①
封建统治者明文规定各级学校要.以孔于所定经书诲诸
生力。,李赞却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另镶崇之词,
则其臣于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4懂弟子,记忆)T
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的笔札而已,甚至斥
之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蔽”.⑧
《政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L
《明史》卷六二《攀校志,
《焚书》卷三《童心说札
①②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__
男尊女卑是必然的封建教条,李赘却说:“谓人有男女则可,谓
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
短,又岂可乎?”①
文死谏武死战是封建统治者视为最高的伦理准则,孺家学派
修养的最高典范,李赞却说:“夫君犹龙也,下有逆鳞,犯者必死,然
而以死谏者相理也,何也?死而博死谏之名,则志士亦愿为之,况未
必死而遂有巨福耶?进害之心不足以胜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
顾,况无其害而且大有利乎a②直斥封建道德的最高准则是博取
名利的工具和手段。
儒学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孺学以仁为核心形成德礼
政刑的统治之道。对此,李赞说“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
得所者,贪舞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忧之,而
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萦其四
体,而人始大失所矣。.③把封建统治阶级的洽国之道斥之为是使
人们“大失所”的侄桔.
这样尖锐激烈的反传统思想的议论言谈,在李赘的著述中还
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再看李资对自己性格的自白:
李赘一则说:“其性偏急,其色矜高,其词娜俗,其心狂痴,其行
卑易,其交寡而面见亲热.~一动与物迁,口与心违。其人如此,乡
人皆恶之矣。.④
再则说:“余性好高,好高则据傲而不德下。然所不能下者,不
①《焚书》卷二‘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孔
③‘焚书》卷一《答耿司寇D.
⑤《焚书,卷一《答欲中尽)
④4贫书,卷三七自抽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
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否则稍有片长寸善,虽隶卒人奴,无
不拜也。余性好洁,好洁则捐隘而不能容。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
彼一等趋势馅富之人耳,否则果有片善寸长,纵身为大人王公,无
不宾也.,①
三则说“我平生不爱属人管。~一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
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②
四则说:“天幸生我大胆,凡昔人之所忻艳以为贤者,余多以为
假,多以为迂腐不才而不切于用;其所都者,弃者、唾且骂者,余皆
的以为可托国托家而托身也。其是非大决昔人如此,非大胆而
何?”③
这样不合世宜、满腹华吸的愉白,在李赞的著述中同样可以举
出很多很多.
三看李赞的行动,
他为生活所迫走人仕宦之途,为县博士,即与县令、提学相抵
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业相抵触。最后为郡守,又与巡抚、守
道相抵触。最终还是与官场无法调和.只好佛袖而去。
他辞了官却不返故里,而是访友册、求知己,流窝他乡,最后又
落发为僧,早晚而对佛灯,撞钟击鼓犷
他虽落了发,却留着长长的胡须,虽出了象却又不禁肉食,而
且在佛堂里挂起了孔子的画像,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他讲学传道之时,不顾封建礼教盯男女大防,收‘些女子为弟
子,而且不管社会的非议,与婆妇相来往,以致被封建卫道士们诬
蔑为“宜淫败俗气
《旋书》卷三e商沽说L
《焚书》卷四《吐约,赔概平生).
《焚书)卷六K店书乐.引卜
①②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
这徉的惊世骇俗之举,在李赞的一生中还可以列出许多许多
李赘是我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狂猖之士二
李赞的这种狂捐性格,是对世俗人生的反叛,也是对长期统治
中国社会的封建礼俗的抗争。李赞曾说:“狂者不蹈故袭,不践往
迹,见识高矣,所谓如凤凰翔于千初之上,谁能当之而不信凡鸟之
平常,与己均同于物类。是以见虽高而不实,不实则不中行矣。捐
者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如夷、齐之伦,其守定矣,所
谓虎豹在山,百兽反恐,谁耿犯之,而不信凡走之皆兽是以守虽定
而不虚,不虚则不中行矣。^O李蛰鼓吹“不胭故袭,不践往迹,而有
所进取的“狂者”,鼓吹“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的有所
不为的‘捐者匆。其为与不为的爱僧标准都是与当时的统治思想大
相径庭的,真如翔于干初之上的风凰,使百兽展恐的虎豹。孔子也
曾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⑧表现出在不得中庸后而
对狂捐的思慕正如《汉书·杨胡朱梅云传赞》所说:“昔孔子称不
得中行,则思狂猖.”但孔子最痴的行道处世追求还是在于中庸.李
赞则不然,李赞对中庸之徒深恶痛绝,称之谓“触德之乡压”,并表
示对这类人“则虽过门而不欲其入室,盖拒绝之深矣,而肯进以人
类视之哉万”并明确提出“有狂捐而不闻道者有之,未有非狂捐而
能闻道者也.的只有狂猖之士才能真正认识人世的道理,表现出
对传统的以俪家中庸之道为核心的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的否定.
正因为李赞是一代狂捐之士及狂猖思潮的鼓吹者,他终生都
不愿受封建教条和礼俗的束搏,他终生都与封建统治者格格不入,
并终于被封建统治者迫害而死。也正因为李赞是一代狂猖之士及
狂捐思潮的鼓吹者,他那些惊世骇俗之论,在当时及其以后都起到
①③《位书)卷一《与耿司寇告别卜
⑧《论语·子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
了振聋发a的启蒙作用,他那种反对迷信和偶像的大无畏梢神,鼓
舞着许多为真理献身的斗士去进取开拓。
也正因为如此,李赞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着特殊的地位,
我们应该给他以更多的重视和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
评传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