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故事20年
让我们看看一位市民对装修的三种感慨,这三种感慨分别跨越了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
举家迁入公寓,按那时候的划分标准,就是大套了。装修的工程队是自发组织起来的:物理老师是木工,化学老师是油漆工,数学老师是预算师,美术老师是设计师,老爸负责搬运,老妈专职后勤。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暑假里,父亲和另一个语文老师拉一辆大板车,从三座小山一样的木材堆里挑出15根杉木:粗的、直的、疤少的。新居落成宴上,一帮老师都是感慨万分,从桌子凳子柜子到门窗墙裙,都是集体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这时候的装修,参与者各个久病成良医,到最后人人都是半个行家。最大的特点是只讲革命同志的情谊,“报酬”是种很抽象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
商品房越来越吃香。千挑万选定下一套,装修亦不敢怠慢。托熟人介绍了一个专家。专家气派自然很大,要求包揽下所有设计与采购。他做经济决算,他选择材料,他购买成品,一切都成了定局。房子主人的首要任务就是付款,虽然账单实在是面目不善,其次就是无条件的迁就,以示对专家的尊重。装修完毕,专家邀功说:“帮你们省力不少吧,劳务费我是一定不收的。”坐在新屋子里,心想装修这事儿越来越劳心了。
(这时候的装修,已经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但常常成为一本糊涂账。到现在,讲究的是互惠互利,这有什么不好呢?)
进入21世纪:
又一次面临家里装修……按照时代的进程,轮到家装公司出场。大致过程是这样的:电话上门,共商大计,进入工序,银货两讫。一家三口都很兴奋地提出各种想法,阐述各自审美标准,商量预算。公司的人非常好脾气地接受着一系列稀奇古怪的要求。方案敲定后,再具体到材料、规格、品质等细节,公司会给出些建议,业主可以说不。工期敲定后,交出钥匙,只等逐项验收签字。装修完毕,绝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
(惟有当今这个时候,人们才会体会到做“上帝”的感觉。唐僧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大圆满,而家装在20年里从一本“难念的经”成为一本“真经”。说到底,还是经济水平上去了,不同的时代引导不同的观念。把操劳和“大米”留给装修公司,把快乐留给自己。)
关键词:装修建材设计让我们看看一位市民对装修的三种感慨,这三种感慨分别跨越了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
举家迁入公寓,按那时候的划分标准,就是大套了。装修的工程队是自发组织起来的:物理老师是木工,化学老师是油漆工,数学老师是预算师,美术老师是设计师,老爸负责搬运,老妈专职后勤。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暑假里,父亲和另一个语文老师拉一辆大板车,从三座小山一样的木材堆里挑出15根杉木:粗的、直的、疤少的。新居落成宴上,一帮老师都是感慨万分,从桌子凳子柜子到门窗墙裙,都是集体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这时候的装修,参与者各个久病成良医,到最后人人都是半个行家。最大的特点是只讲革命同志的情谊,“报酬”是种很抽象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
商品房越来越吃香。千挑万选定下一套,装修亦不敢怠慢。托熟人介绍了一个专家。专家气派自然很大,要求包揽下所有设计与采购。他做经济决算,他选择材料,他购买成品,一切都成了定局。房子主人的首要任务就是付款,虽然账单实在是面目不善,其次就是无条件的迁就,以示对专家的尊重。装修完毕,专家邀功说:“帮你们省力不少吧,劳务费我是一定不收的。”坐在新屋子里,心想装修这事儿越来越劳心了。
(这时候的装修,已经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但常常成为一本糊涂账。到现在,讲究的是互惠互利,这有什么不好呢?)
进入21世纪:
又一次面临家里装修……按照时代的进程,轮到家装公司出场。大致过程是这样的:电话上门,共商大计,进入工序,银货两讫。一家三口都很兴奋地提出各种想法,阐述各自审美标准,商量预算。公司的人非常好脾气地接受着一系列稀奇古怪的要求。方案敲定后,再具体到材料、规格、品质等细节,公司会给出些建议,业主可以说不。工期敲定后,交出钥匙,只等逐项验收签字。装修完毕,绝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
(惟有当今这个时候,人们才会体会到做“上帝”的感觉。唐僧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大圆满,而家装在20年里从一本“难念的经”成为一本“真经”。说到底,还是经济水平上去了,不同的时代引导不同的观念。把操劳和“大米”留给装修公司,把快乐留给自己。)
关键词:装修建材设计让我们看看一位市民对装修的三种感慨,这三种感慨分别跨越了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
举家迁入公寓,按那时候的划分标准,就是大套了。装修的工程队是自发组织起来的:物理老师是木工,化学老师是油漆工,数学老师是预算师,美术老师是设计师,老爸负责搬运,老妈专职后勤。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暑假里,父亲和另一个语文老师拉一辆大板车,从三座小山一样的木材堆里挑出15根杉木:粗的、直的、疤少的。新居落成宴上,一帮老师都是感慨万分,从桌子凳子柜子到门窗墙裙,都是集体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这时候的装修,参与者各个久病成良医,到最后人人都是半个行家。最大的特点是只讲革命同志的情谊,“报酬”是种很抽象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
商品房越来越吃香。千挑万选定下一套,装修亦不敢怠慢。托熟人介绍了一个专家。专家气派自然很大,要求包揽下所有设计与采购。他做经济决算,他选择材料,他购买成品,一切都成了定局。房子主人的首要任务就是付款,虽然账单实在是面目不善,其次就是无条件的迁就,以示对专家的尊重。装修完毕,专家邀功说:“帮你们省力不少吧,劳务费我是一定不收的。”坐在新屋子里,心想装修这事儿越来越劳心了。
(这时候的装修,已经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但常常成为一本糊涂账。到现在,讲究的是互惠互利,这有什么不好呢?)
进入21世纪:
又一次面临家里装修……按照时代的进程,轮到家装公司出场。大致过程是这样的:电话上门,共商大计,进入工序,银货两讫。一家三口都很兴奋地提出各种想法,阐述各自审美标准,商量预算。公司的人非常好脾气地接受着一系列稀奇古怪的要求。方案敲定后,再具体到材料、规格、品质等细节,公司会给出些建议,业主可以说不。工期敲定后,交出钥匙,只等逐项验收签字。装修完毕,绝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
(惟有当今这个时候,人们才会体会到做“上帝”的感觉。唐僧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大圆满,而家装在20年里从一本“难念的经”成为一本“真经”。说到底,还是经济水平上去了,不同的时代引导不同的观念。把操劳和“大米”留给装修公司,把快乐留给自己。)
关键词:装修建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