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的两种美好结局
任何领域其实都需要像他们这样的一群人,执着自己固有的梦想,不轻言放弃。 电影人并非如我们想象般的光彩照人,尤其是作为非一线的电影人更是境况堪忧。这部电影里潘家辉(刘青云)就是二线演员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早年获得过金像奖的最佳新人,因为对电影的执着追求并且多少带着一点恃才傲物,不肯向监制导演送礼交际而逐渐从电影演员沦落到电视台的二线演员。 像他的好朋友(黎耀祥)的人生哲学:宁为车房犬,不为戏中人。毕竟知道自己的性格定位,没有办法跟其他人一样溜须拍马送礼讨人情,知道自己在电影圈讨不到好人缘而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转行开起了修车行。但是这是跟潘家辉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潘家辉自称是方法演技,让他演警察巡逻他会跟着真的警察巡上一圈而被人抓到警察局里去。黎耀祥说,他是疯的。黎耀祥是比较理智的,至少在他看来,梦想和现实是分得如此清晰而条理。 可是潘家辉不可能这么洒脱。又如黎耀祥所说,如果不让潘家辉演戏,他还能干什么呢。执着自己所钟爱的事业,永远让人敬佩。 黎耀祥在这部电影里的角色几乎可以被理解为对电影圈的嘲讽,一些有坚持的艺人总是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离开电影。 潘家辉是一个暴躁而有坚持的艺人,像他的自述一样:不管你怎么看我,做得好与不好,我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做好它;不对的也说对,当没看见,我不行;无论你们觉得我行不行都好,我就是行。 这是一种自我认可,在某些时候,这是最无奈的一种说法;可是在功成名就了之后,这就是成功路途的最好写照。 认定自己,相信自己,成全自己。纵然这道路上经历很多的坎坷和挫折,可是因为坚持,所以最终他成功了。 王晓菲也许跟潘家辉的潦倒半生有着一种极大的反差。当然,我不是说她的角色不够努力。她比潘家辉要更努力得多。潘家辉的成功也许多少还带着一点被前辈点拨之后顿悟的味道,王晓菲却是从一开始就立志要当明星而且非常刻苦的女孩。 从认识潘家辉开始死缠烂打着认了师傅;到不挑拣角色努力地扮演自己所有的临时演员;再到后面勇于接受一些有挑战性的角色,为艺术献身或者不顾一切想成名,也许只是一线之差罢了。可是从这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远比潘家辉的角色更坚强的信念和更渴切的期盼:我要成名。 从个人角度上说我并不喜欢这个角色,可是我不能不认同她。毕竟所有人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式和坚持,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为了电影艺术的话,我们还能对其苛责什么呢。我认同她,认同她在机会面前奋不顾身的勇敢和制造机会的能力。潘家辉也许一直在等一个机会,而她却是一直在给自己制造机会。 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判断和努力抱着一个国际大奖回来给潘家辉颁发最佳男配角的时候,我想,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了。纵然这样的结局很一般并不脱俗,可是我们似乎乐此不疲;我们乐于接受这样的好人好报的大团圆结局,纵然我们已经看了千百遍。 纯粹的艺术坚持,为自己的梦想,为自己所挚爱的事业不懈努力和坚持。这个夏天的最后一班车,香港电影似乎想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就会见到圆满。这是今夏电影最后的一个惊喜,在香港的映画里,我们还能见到一群坚持着电影艺术的人们。《我要成名》,带着一点点赤裸却真诚的意愿,来得直接而豪爽。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电影;一个纯粹的关于电影人的故事,纯粹的只是关于电影的梦想。任何领域其实都需要像他们这样的一群人,执着自己固有的梦想,不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