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At17:我们没必要刻意改变

(图文/Canto)AT17,是由21岁的林二汶(Eman)和18岁的卢凯彤(Ella)组成,两人在一个香港的歌唱比赛里认识后就组成这支AT17团体。 林二汶的歌声曾在刘以达的音乐作品中出现,至于卢凯彤曾经与哥哥一起参加歌唱比赛,并且获得季军,而她从9岁开始就和父亲学习古典吉他。 AT17的音乐风格是以民歌为主,旋律清新讨好。 继录音室专辑《Meow Meow Meow》及《Kiss Kiss Kiss》后,去年底他们推出了新专辑《变变变》。
网易:最近你们首次进军电视界,做香港无线音乐节目《劲歌金曲》的主持,有什么收获?
At17(林二汶):其实还在学习中, 还在适应,每次回去看回放,还是觉得自己不行,因为电视节目在控制时间上很重要,我在控制时间上学会了许多。
At17(卢凯彤):每个星期都有一天可以和不同的歌手做live,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来的,对日后的我们做演唱会和唱片的录制都有很大的帮助。

网易:推出第四张专辑你觉得你们自己有什么进步?
At17(林二汶):有很大的进步,因为做第一张专辑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例如挑选声音、用什么乐器弹奏、编曲、作曲各方面,很多都需要人山人海的兄弟姊妹帮忙,帮我们发掘。到第四张专辑的时候,我们开始懂得许多,对编曲有一定的信心了。我们希望每张专辑都是两个一齐写的,特别是编曲方面可以参与更多,例如挑选吉他的声效去营造某种气氛,这几年来,我们日积月累,慢慢听慢慢学慢慢试。
网易:两人各挑一首自己在《变变变》专辑最满意的作品。
At17(异口同声):《青春》。
网易:除了《青春》之外呢?
At17(林二汶):我会挑《良夜》,我很满意当中对vocal(人声)的处理,我用了一个新方法在录音室尝试到底应该怎么唱,因为录音前我去看了个音乐剧,然后我觉得应该想象自己在某个情景里唱这首歌,那个感觉就很不同了,你把做live(现场秀)的精神摆在录音室,听上去的感觉就很立体了。
At17(卢凯彤):我会挑专辑内唯一首英文歌《I'd go back》,是我自己作词作曲的。这首歌原来是用吉他写的,但有一天我在家随意地弹了一下琴(其实我很少弹琴),突然很有兴致地将写好的吉他谱,在琴键里每一个音符重新找出来谱成曲,后来才觉得原来这首歌用琴弹出来的效果更好。这件事令我很开心,觉得原来自己不大会弹琴,但弹琴伴奏的版本成为了唱片的最终版。

网易:讲一下你们和音乐邂逅的故事、或者音乐启蒙。
At17(林二汶):我觉得我和音乐的关系是一直互相去爱对方多一点,因为对于我来说,最能触动我的还是书本(因为我很爱阅读)。我是个音乐人,但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这个身份(包括更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做什么音乐、怎么表演、要唱什么歌),所以我觉得一直以来,我对音乐是了解多于于音乐邂逅了然后再喜欢从而作为职业。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事件与人的关系都是不断认识的。如果真的要说我特别喜欢的歌手,我会选林忆莲和Ella Fitzgerald(一位已故的爵士歌后),因为他们的嗓音都很吸引。
At17(卢凯彤):如果讲到启蒙,其实我入行以来。遇见过的许多歌手或者一起工作的人都是我的启蒙老师。但我特别想提的是香港组合pixel toy的成员何山,因为那个时候我入行了两年,而他正在帮人山人海的V记(李端娴)弄电脑程序,我觉得他很厉害,才二十几岁,舞台上的线路装备、乐器调配什么都精通,除了会自己作曲编曲,台上台下所有东西一手包办。自此之后我就决定学习除了唱歌写歌以外的东西。 网易独家专稿,图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