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公众科学素养刻不容缓
自从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了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科普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但是,与中共十五大部署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相比,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普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的要求。
一、 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世界各国从事公众科学素养研究的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概念包括三个主要部分:1、具备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理解。为测试在这些方面的基本水平,专家学者们还设计出一整套科学的、合理的、适用于各个国家公众的测试问题。我国的专家学者在采用了国际普遍承认的指标体系的同时,又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出符合我国公民生活的测试问题。我们的调查方案在国际交流中得到各国学者的承认和好评,同时也得到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的承认。
按照这套指标体系,我们在1992、1994和1996连续三年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了全国范围内20万分之一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理解科学基本术语和概念方面,与美国、日本和欧共体当时的12个国家共14个国家相比,我国公众排在第十五位,即最后一位。与美国相比相差4.6个百分点,与欧共体国家相比相差6.9个百分点。在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方面,我国公众比美国公众的总体水平相差10.7个百分点,比欧共体国家相差6.3个百分点。在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方面,我国公众比美国相差24.5个百分点,比欧共体国家相差40个百分点。综合其他各项测试指标,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标准的人口比例1990年为6.9%;欧共体国家1989年达到4.4%。我国公众1992年为0.3%;1996年仍然是0.3%。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过去的5年时间内停滞不前。
二、 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下严重影响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所做的世界各国年度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已经为世界各国所广泛承认。评估指标包括:国际竞争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和国民素质。1996年中国在参评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世界排名第26位,比1994年的第34位和1995年的第31位分别提高了8位和5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上仍处于中间水平。
在评估体系的8个主要指标中,我国国民素质的国际竞争力世界的排名为第35位,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排名最靠后的一项。在这方面暴露出几个问题:(1)、我国义务教育中科技教育不够充分,调查得分仅为3.58分,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得分则为6分以上(10分为满分)。(2)、我国技术开发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公司的技术资金供应、技术资源供应、科技开发、制造业技术的世界排名都靠后,专家评分仅得2分,而日本、德国和美国在此方面的评分高达6分。(3)、中国仍在高投入、高产出、低转换效率阶段徘徊,国际竞争潜力不足。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力仅为瑞士的1.37%。差距惊人。即使到2020年,美国、日本的人均GDP也分别为中国的3.4倍和5.4倍。(4)、由于流通环节不畅,公民科学素养低下,科技产品进入市场时间长,技术市场形成慢,在这方面,我国排名世界第44位。(5)、企业领导科技水平低,创新意识差,评价得分与世界第一的智利相差4.3分。(6)、由于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低下,对科学技术产品的认同速度慢,接受能力差,影响了科学技术市场的形成。(7)、公众科学素养的低下造成公众参与科技政策的讨论和决策的能力低下,影响了政府和领导人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和公开化,科学素养低下的领导人在缺乏监督的机制内经常造成决策失误,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综合国力既指实力,也包括发展潜力。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已经到了认真思考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时候了。
三、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状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各界,尤其是传播媒介对科普重要意义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出版界都增强了科普书籍的出版和发行,出版了一大批国内外的优秀科普作品,对科普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影视传播媒介的科普力度应该得到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通过电视节目获得科技信息和各种信息的比例为各种信息渠道的第一位,高达60%以上。但是,我国电视节目中的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的传播频率和密度比发达国家都还相差很多。因此,通过影视传播科技知识应该说是亟待提高的大问题。
2、继续加大对科普投入的力度。我国对科普的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比例相差较大是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停滞不前的另一个原因。科学技术的普及主要依靠社会设施和机构发挥在科学技术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但是,1996年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公众去过一次以上科技场馆的比例与同期美国公众去过一次以上科技场馆的比例相差45个百分点。由于科普投入不足和科技场馆的管理不善,使得许多科技场馆改为商业经营场所。丧失了重要的科普公共机构的基本功能。博物馆、植物园和其他科技普及场所按人口比例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我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的渠道的单一化也是造成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在科学团体内建立激励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受到传统的教育和学术思想影响,将从事科普视为“不务正业”,甚至认为搞不了学术的人才去从事科普。科普成就甚至影响专业职称评定。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订相应规定,使得科普成就与职称评定挂钩。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培养出像阿西莫夫、卡尔•萨根那样的不仅在科学事业上成就卓著,在科普事业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和学者。
4、设立国家级的科普奖励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重大的科普奖励制度。如拉美地区科普大奖、美国每年最佳100个科学新闻奖等。对推进本国的科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虽然近年在国家优秀书籍奖中包括了科普书籍,但是,奖励远没有包括所有的科普工作。我国应该设立科普影视奖、科普工作奖、科普研究成果奖、最佳科学报道奖、最佳科普社区奖、最佳科普人物奖以及最佳科学技术推广奖。
5、科学家应该参加青少年科技教育改革。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的重点都放在今天的青少年身上。科学家和工程师最了解科学的发展进程和前景,最了解现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未来前景、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过程。因此,他们在科学教育上最具有发言权。从当前世界范围的科技教育改革来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科学家首先提出科技教育改革方案,然后,与教育界配合共同进行教育改革。美国的“2061计划”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典型代表。这些改革计划都是由美国科促会的科学家首先提出建议,写出《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提出改革理论和方案,征得包括1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30多名科学家的修改,然后在教育界和学校开始进行实验和推广的。事实证明,他们的经验是成功的。我国的科学界和教育界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我国的科普工作任重道远,前途光明。
李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