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评:离港系统故障引发技术与非技术思考
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 潘治)近来,因离港系统出现故障而导致国内几家机场瘫痪的事件接连出现。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技术问题,但是当"一家独大"的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航信)作为两次事故的主角站在被诘问的风口浪尖上时,除了技术上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非技术层面的思考。
10月10日,由于中航信离港系统主机故障,致使全国多个机场离港系统瘫痪;11月29日,中航信的离港系统再度出现故障,导致杭州萧山机场瘫痪,上千名旅客滞留。两次事件,让离港系统这一专业术语成为新闻焦点。
离港系统是指航班的旅客值机和配载平衡等信息自动化处理系统。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对其主要功能和外围接口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使得各航空公司的离港系统之间能够互相衔接。在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统一标准之下,各航空公司的离港系统因自身的管理差异和业务特色而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然而鉴于历史原因,我国各家航空公司的离港系统却几乎完全相同。据悉,目前除了东方航空部分使用了国内企业思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离港系统、春秋航空使用了自行开发的离港系统外,国内几乎所有航空公司和全国130多家机场的实时数据传输与交换,都依靠引进美国UNISYS公司的系统,掌管在中航信的手中。
我国离港系统高度垄断的现状,使得中航信承担了极大的信息数据处理负荷,而这也是为何中航信主机出现故障,就会可能导致多个机场和多家航空公司系统同时瘫痪的原因。行业内的高度垄断,带来了"先天"的技术隐患。
面临这样的技术隐患,其实我们还有着从非技术层面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打破垄断,鼓励各航空公司在统一的标准下采用个性化的离港系统,来回避这种信息系统高度垄断带来的高风险。一方面,这将给各航空公司带来差异化经营的空间,刺激各公司的服务创新;另一方面,这还将势必造成技术上的竞争,从而达到提升我国离港系统整体技术水平的目的。
目前,电子客票正在全球日益普及,而这对各航空公司的离港系统无疑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处理要求。针对这一趋势,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于今年7月通过对全球11家主要离港系统提供商的调查指出,各航空公司应该考虑自身在电子客票推广方面的现状,使用"恰当的离港系统"。
面对急剧增长的旅客,急剧增长的信息处理需求,中国的各家航空公司,是否也应该努力开发自己"恰当的离港系统"?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