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俄罗斯科学画卷将在中国打开
——访俄科学院“俄罗斯年”组委会主席普拉泰院士
2005年7月1日,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作出决定,为全面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双方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举办“中国年”。俄罗斯科技是“俄罗斯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记者采访了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俄罗斯年”组委会主席尼古拉•普拉泰院士。
记者: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俄罗斯科技是“俄罗斯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俄罗斯科学院参与这项活动有什么重大意义?
尼古拉•普拉泰:俄中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重大政治事件,也是令人高兴的事。今年的中国“俄罗斯年”活动将有200多项内容,这些活动涵盖了政治、经贸、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传媒、军事和地方等领域,科技理所当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科学院非常重视这项活动,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该活动的准备工作。俄罗斯科学院认为,“俄罗斯年”活动有助于推动俄中科技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加深两国科学家之间的了解与交流,促进两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记者:俄罗斯科学院将以何种方式展现于中国社会,参与哪些具体活动?
尼古拉•普拉泰:俄罗斯科学院是俄罗斯最庞大、最雄厚的科学研究机构。在“俄罗斯年”活动期间,一个全方位的俄罗斯科学将展现于中国人面前,它包括高技术展、科学研讨会、书展和讲座等。俄罗斯科学院参加的具体活动主要有5项:第一,参与2006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大型“俄罗斯联邦国家展”。俄科学院将在这一展览会上全方位地展出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科研成果,涉及信息、新材料、化学、生物、物理、环境科学、交通、机械制造、天文学等学科领域。另外,在俄罗斯地方展品中,地方科研机构也将参与展出。
第二,参与举办大型中俄社会科学论坛。这个论坛首先将于7月19日—25日在中国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然后要到中国的地方一些城市继续举办。大约有30名俄罗斯著名的经济、历史、社会学、政治学、文学、法学专家来华参加,其中包括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社会科学研讨会。中国今天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国的科学家不是为了研究历史本身,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比如从中国的汉、唐、清的社会发展视角来研究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的交流对中国和俄罗斯社会的发展都有益处,可以使中俄两个邻居更好地相互了解。伴随这个论坛,同时也将举办以俄罗斯社会科学为主的书展,包括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教科书等。展出的书虽然是俄文的,但为了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书名将用汉语来标明。俄科学院拥有科学领域最大的出版社,每年出版150种科学杂志,几千种科学书籍。展览结束后,所有书籍将赠送给中方主办单位。
第三,参加中俄纳米技术研讨会。纳米技术是21世纪的一个重要研究与应用领域。中俄科学家将在纳米技术、纳米结构、微电子、复合材料、纳米生物等领域进行广泛交流,相互学习。
第四,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将在中国哈尔滨举办大型高技术展览和研讨会。
第五,根据双方科学院签署的协议,决定今年增加一项活动:一批非常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将来到中国不同的城市为研究生、大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讲学。
记者: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技曾经历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请您谈谈目前俄罗斯科技发展现状?
尼古拉•普拉泰:首先我想指出的是,目前,在一些全球迅速发展的科技研究和基础科学领域,俄罗斯的科学水平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比如,天文物理学领域,俄科学家提出的宇宙产生和星体演变的理论模型得到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公认。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俄科学家若列斯•阿尔费罗夫研制的以量子点为基础的微电子材料领域处于世界最前沿水平。在新能源研究领域,俄科研人员利用生物质(比如甲烷)获得了类似汽油、煤油这样的液体燃料,它们将取代天然石油成为新型能源。在生物学领域,俄开发出的流感疫苗不是在灭活蛋白质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而是在大分子和天然蛋白质合成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大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俄研制的胰岛素药片,极大地方便了该药的使用等。
当然,目前俄罗斯科学面临的最大困难仍然是科研经费不足。国家财政支持远远没有达到前苏联的水平,2006年的科研经费只有600亿卢布(约20亿美元),占GDP的1.6%,但科研人员的工资已经大幅度提高了。俄罗斯科学已经走出了低谷。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俄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
尼古拉•普拉泰:两国科技领域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发展前景也十分乐观。俄罗斯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工程院都签署了合作协议。俄科学院的许多研究所与中国的地方研究所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双方的合作是全方位的,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支持两国之间的这种科技合作。俄基础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希望俄中双方的研究所能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公司或技术园,尽快将科学家的辛勤劳动转化为高技术产品,为两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董映璧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