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专家详解“神七”模样
本报北京3月4日电(记者 陈磊 向杰) “神六”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后,“神七”更让人充满期待。“2008年发射,3人7天,航天员为男性,首次太空行走,有出舱活动。”今天,面对海内外记者连珠炮式的追问,全国政协委员中的航天专家的回答可谓信息量丰富。
“目前,上天的‘天梯’———火箭已经没问题了,关键是宇航服,它的研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航天专家黄春平委员介绍,与“神五”、“神六”不同,“神七”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环境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将是“重头戏”。
黄春平说,为了适应真空环境,“神七”的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将提出极高的技术要求。“至于宇航员的饮食、健康等问题已基本解决,当然火箭的运载力也将提高,为建立太空实验室做准备。”
从“神六”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计划启动,开始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随后,中国将完成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发射空间实验室。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步计划,便是建立我国的空间站。
据黄春平预计,“神七”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他还表示,由于招收标准的制定和培训还需要时间,“神七”暂不考虑女航天员。“不过还有‘神八’、‘神九’以及建立空间站的工作,女同志不怕没机会上。”
而同为航天专家的戚发轫委员,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他正在考虑的是如何为我国航天业创新构建实验平台。
“载人航天工程最为重要的是安全。”戚发轫说,这一基本前提必然带来安全与创新在某种程度上的矛盾。“沿用‘神五’、‘神六’的成熟技术最为安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禁锢了载人航天技术上的创新。”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戚发轫等多位专家联名提出,国家应在“十一五”期间实施航天“实验小卫星”项目。“新的元器件、材料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都可以通过它发射到太空进行实地检验,从而判断哪些创新可行,哪些还需要改进。”
他还透露,国防科工委对此建议非常重视,已经就此专门召开研讨会,并初步确定在“十一五”期间发射一到两颗“实验小卫星”。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