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最新报告 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
代号为“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将在2007年底迈出实现中国人千年“奔月”神话的第一步。
2月27日,本报记者从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证实,此前媒体报道的“第一次发射时间是在2006年12月”并不属实。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想目睹“奔月”盛况的公众来说,可能还需要耐心等上一段时间。
去年12月29日,“嫦娥工程”已经正式进入北京航天城的发射产品生产车间———这意味着探月计划第一步决战期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出的所有航天零部件,在组装测试合格后将运往发射场,直接奔赴38万公里之遥的月球。
依据参与此项工程的航天专家披露的信息,第一次发射地点已选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他们将采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把“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送入距月面200公里的圆轨道,并对月球进行三维影像、月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等多项探测。
专家解释说,“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发射成功率最高的成员之一,拥有更灵活先进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这将是中国深空探测的首次飞行。“嫦娥一号”先要被送入一个与地球同步的大椭圆轨道,然后星箭分离,接着卫星不断变轨加速,并自动调整朝向月球飞行的姿态,直至到达环月轨道。整个旅行大约需要10天。
与“神舟”飞船相比,“嫦娥一号”发射窗口的选取更为复杂。由于月球本身要围绕地球公转,经历漫长的飞行后,“嫦娥一号”既要准确到达预定探测月面的上空,又不能超出我国航天测控网的覆盖范围。
航天专家说,“嫦娥工程”是一个无人探月计划,而发射“嫦娥一号”只是该计划“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一步。
虽然目前并未对探月计划中的“落”和“回”正式立项,但有关研究已经悄悄启动。据了解,将在探月计划中“落”和“回”阶段大展身手的的无人月球车,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空探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接受严格的测试。
这个“嫦娥工程”中真正的“明星”,将在2012年前后露面。在月面软着陆后,它将对月表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分析,并把数据传回地面。2017年前后,月球车将再次登陆月面,这一次,它将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地面。
卫星先被送入地球同步椭圆轨道,然后加速,分别进入24小时和48小时的周期轨道,卫星不断加速直接奔向月球,其间需要飞行100多个小时,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
第一步
2007年前后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对月球进行三维影像、月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等多项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第二步
2012年前后
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进行着陆区月貌与月质构造调查和综合研究,依靠控制火箭反向助推减速,卫星在离月球表面约200公里高度的极地轨道环月飞行,开展科学探测。
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太阳风可直接抵达,环月飞行期间卫星姿态要一直保持对月球、地球、太阳三个天体定向,测控系统的传输能力要达到足够远的距离,地月空间的强辐照环境会对电子器件产生很大影响。
第三步
2017年前后
进行着陆区的探测与研究,为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 (徐彬 刘旭彬/文 向春/图)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