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突破瓶颈
本报讯(记者徐兰山)严重影响我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行业发展的“瓶颈”难题,有望得到有效的解决。9月7日,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定位产品:GPSOEM板及GPS天线,在武汉泰通卫星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问世并批量生产。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精度一直很差。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卫星定位专家刘经南为首的攻关课题组,掌握了GPS应用的关键技术———分布式广域差分GPS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精度,1999年初,该技术获得国家级科技一等奖。
这次泰通开发成功的GPSOEM板及GPS天线,其数据处理芯片是由其技术人员在BRW的协助下,把自己的解决方案纳入芯片,因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可以独立面向市场,还可以作为自行开发同类产品中的重要零部件推向市场。业内专家测算,该项系列产品的市场前景极为可观。
日前,泰通公司董事长刘经南院士兴奋地对记者说,泰通作为GPS民用领域唯一中标单位,已将GPS广域差分、局域系统及终端产品三大技术逐步从理论转化为社会和市场所接受的应用系统和产品,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目前,公司正在研制开发既能接收北斗卫星差分信号,同时又能接收美国GPS卫星定位信号的接收机,并致力于早日将该项成果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