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发现早期宇宙呈网状结构的证据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通过测量一些遥远星系的距离,首次为早期宇宙结构呈网状的理论模型提供了观测依据。
一些现有的理论模型认为,早期宇宙里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会结合成许多条细线,线条之间通过一些节点相连,整个宇宙像是一堆蜘蛛网。欧洲南方天文台最近发表的新闻公报说,该天文台和丹麦的科学家可能观测到了这种细线中的某一截。
科学家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设在智利帕拉纳尔天文台的一系列口径为8至10米的光学望远镜,观察到了一个遥远类星体附近的8个暗淡星系,测定了它们的距离,绘制出了三维分布图。结果发现,这些星系处在同一条狭窄的空间里,仿佛位于一条线上,与有关理论模型所说的相符。
这些星系的光芒具有3.04的红移,按宇宙年龄为150亿年折算,这些星系离地球约有130亿光年,它们发出的光芒历经130亿年的旅程才能到达地球。人们现在所观察到的,正是130亿年前,即大爆炸之后20亿年时年轻宇宙的图景。
在过去20年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科学家能够根据自己的设想建立各式各样的宇宙模型,从不同的初始条件出发,推断大爆炸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些模型的共同点在于,它们认为年轻的宇宙在大尺度上呈网状,像一堆蜘蛛网或脑神经网。最早的恒星在网络的线条内部诞生,就像蛛网上的水滴一样,并逐渐向节点处运动,结合成为星系。在这个经历了几十亿年的过程中,宇宙结构缓慢演化,从以细线为主逐渐变为以团块为主,但仍残留有一些早期线条的痕迹。
欧洲南方天文台这批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观测结果,首次给这些模型提供了观测证据。科学家认为,虽然有关研究刚刚起步,但它使得关于早期宇宙模型的推断不再是纯粹的纸上谈兵,而能够与实际观测相结合,因此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