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更要注重科学思想和精神的教育
新华网武汉5月18日电(记者李鹏翔)本周来,青少年科普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科普热潮。记者注意到,不少科普活动中多以图片、文字、模型等展览形式,给青少年们讲解天文、动植物、发明创造等知识,这固然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种流于灌输、被动性的介绍并不能完全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科学普及不仅要普及知识和技术,还要有步骤地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营造科学的氛围,这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尤为重要。
现在不少青少年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书本上就是就样说的,老师就是这样讲的。”仿佛书上说的和老师讲的必定正确无疑,这样的学生知道再多的科学知识,那总是静态的、填充式的,长此以往,其好奇心和创造性必然被扭曲。
来自教育部、团中央和中国科普所的一份联合报告中指出,2000年在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万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与1998年相比,不打算在任何领域创造的人增加了7个百分点,认为“发明是专业人士的事,与我关系不大”的学生数竟然增长了一倍。部分青少年在发明创造方面的消极态度与社会期望背道而弛。
并不是我们的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不足,而是在对他们进行科学思想、精神教育方面做得不够。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活动启动仪式上再三强调:青少年一定要有活跃开放的思维、科学的理念,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关键,科学世界呼唤我们用科学的精神去创造。
青少年自己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在科普活动周中,华中师范大学附小的刘苏同学代表湖北省的青少年也向全国青少年发出倡议:大家要多想想“哪里有问题?问题在哪里?问题是什么?”都来做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勤于探索、独具慧眼的“小发现”,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小能手”,以创造为快乐,以创造为自豪。
不仅仅是青少年,我们整个社会科学普及的目标也要倡导科学文化,使公众具有科学理性精神,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处理事物。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原有的成果会被不断地更新、替换,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坚持,只片面注重物器层面上的发展,这也许就是许多拥有渊博知识、却不俱备基本理性质疑精神的人,在一些低级歪理邪说前迷恋、拜膜现象产生的根源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