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下世界的钥匙--洞穴科考探险
在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一部著名的小说《地心游记》中,描述了几个冒险家经过地下洞穴进入地球核心的探险经历。实际上,我们的地球除了陆地,海洋,天空以外,还有着一个精彩的地下世界,也就是地下洞穴系统,然而我们却对它知之甚少。
洞穴学是对包括地下暗河的地下洞穴系统的构造,地质,水文,生物,环境的研究,而它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就是洞穴探险,以走通整个地下洞穴系统为目标的洞穴探险,由于
是在一种完全黑暗的,未知的环境里摸索,所以它对于人类恐惧黑暗天性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洞穴科考探险兴起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当时主要是对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毕利牛斯山的洞穴进行探测。现在的欧美国家的洞穴科考探险开展极为普遍,而我国的洞穴科考探险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中国洞穴协会会长朱学稳教授说:"我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洞穴资源,而洞穴科考探险者极少,包括广西乐业地区地下洞穴系统的大量洞穴资源对于我们都是完全陌生的。"
在洞穴探险中要频繁使用单绳升降,攀岩,游泳,潜水,救援急救的技术,融会有攀岩与攀登的技巧,探险者还应掌握测绘,地质,辩识各种矿物生物的知识。在英国业余洞穴探险爱好者拿到洞穴探险证书必须要花两年以上的时间。即使如我们只对大石围天坑等几个洞穴的科考探险,参加的记者在好几个月以前就开始进行针对性训练。就在科考队进入大曹天坑前,英国牛津大学的洞穴专家还认为我们的队员是下不去的。据云南地理研究所的刘宏研究员介绍,洞穴探险被列为世界七大探险项目之一。针对洞穴科考中存在的照明失败,升降绳磨断,探险者失足,有毒动植物,地下河涨水的种种危险,这次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科考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半年多。
虽然洞穴科考探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它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地下洞穴系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区普遍缺水,通过对这些地下河的研究将改变全国每年几十亿立方米地下水被白白浪费的局面。此外,由于地下洞穴是一个与外界隔绝几十万年的相对封闭的系统,其中的动植物等生物极有可能是远古时代物种遗存,在这次科考中植物学家就发现了几种以前尚未发现的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