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各种新装备热点的个人评价
1“北星之光”导弹。此种名称早在两年前就见于网上,但是最近居然又被美国人拿出来炒冷饭,而且还炒得很热乎。我个人认为,此种导弹在目前看纯属子虚乌有,要么是少部分人拿来意淫,要么是散步“中国威胁论”的人的险恶用心。首先,我国的战略导弹不可能以此名称来命名,这不符合我们的“东风”命名原则,而且又不是外销型号,用这么个傻名字,只能说是编造者玩低劣的“红警”“将军”系列战略游戏的产物。
其次,一枚导弹配备7-21个分导子弹头,这简直是“大跃进”时的“放卫星”!现在我们部署的值班战略导弹充其量3-8个分导弹头,然后就一跃升高到7-21个,先不说能不能装得下,如何确保21个分导弹头不互相摧毁,就能难倒一大片人。“兵工科技”前年杂志上刊登的一篇二炮工程学院某专家的访谈中就提到互相摧毁(各个分导弹头间)是制约分导弹头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当量越大,杀伤面积也越大,互相影响(特别是对末段电子瞄准系统)也越大。所以不能无限制的提高分导弹头的数量。
2外购“幻影”“阵风”战斗机。的确,法制战斗机性能优良,有助于我们博采众长来发展自己的战斗机,并且还有利于我们了解海峡对面的对手。引进个10-20架成立“影子部队”或者交给各个飞机制造厂家就很不错。但是媒体称一下子引进210架“幻影2000-9”,这就有点过分了,首先是编制问题,我们是采用西方的中队-联队编制,还是大队-团-师编制?如果是前者,那么势必造成空军内部编制体制的混乱,指挥调度上的混乱。如果是后者,那么在战术应用方面也会引起不适。210架啊,按照后一种编制,足足可以装备我们6个团!这六个团怎么和兄弟部队搭配使用?当年引进苏制战机,我们好歹在编制上没什么太大差异,可是西方的东西,要想在人们观念态度和处事方针上快速实现转型,这可就费劲了。再有就是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太低,无论是在电子设备,武器,油料,机械等等各个方面,我们和欧洲和苏联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
大了不说,如果一个苏30团和幻影2000-9团因为各种原因转场到同一个基地,那么接下来就热闹了,我们要准备两套武器,因为大家根本不能通用。一样的,油料,氧气,电源统统都得使两套,这还能实现保障有力么?飞机随随便便就能转场,地勤呢?难道我们所有的设施都要配备两套?人员也要两套?这成本就不是几个亿能下得来的了。
有人也许会说,等我们把这两种都国产化了,标准自然就统一到军标上了。这是不假,也应该是方向,问题是时间没这么多,2008年不远了,离那个可能会让我们非常尴尬的时间已经不远了。我们的确不想诉诸武力,但是这必须以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制止战争爆发为前提。与其去看欧洲那些“水中月”、“镜中花”,还不如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现有系统的整合,国产系统的规模化生产,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3各种新型战斗机。成飞的一定是10号,没什么异议了,也许有个10B但是基本作用在短期内还是战斗教练,不会像F/A-18E/F一样派生诸如电子战型号的“变种”来,但是,这无疑是一个确定的方向。西飞也一定是“飞豹”改,至于是空军型还是海空皆有,也还是一个疑问,但是不管怎样,至少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性能与苏24差不多的歼击轰炸机了,同样,“飞豹”改也面临着派生新型号的问题,原先香港和台湾媒体提到过的轰油7,轰电7,轰侦7还都没什么影子,但是毫无疑问,随着基本型的增多,这些具有伴随支援能力的型号一定会装备部队。至于沈飞,有的网友说是歼-11国产化型号,有的说是歼8大改(应该是这个意思吧),还有网友说可能是新型号,而且都有自己的佐证。如何来判别,的确是一个难题。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要被人打死的观点,沈飞同时进行了歼11国产化和歼8大改,并且601所正在展开新型号的预研。
先说说歼8大改,有很多人一听见歼8就不经大脑的从嘴里溜达出一些**来(讽刺一下)。其实,按照歼8的装备数量,以及机体的可升级潜力(寿命,空间)来看,还是有升级的价值的,原来因为雷达作用距离不够而加大的机头雷达天线罩(我在这里只说歼8II以后的型号,歼8和歼8I以及侦察型我就不说了,没什么升级的前途,在这一点上成都的歼七也一样,怎么没见着成都把歼七III换个双三角翼呢,一样的道理,没有升级的潜力了)现在完全可以塞进去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精简版”,各位不要说我败家,但是除了苏27以外,我们的战斗机里能塞新雷达的也就是歼8II了,如果说以后歼11换装国产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是必然的话,那么往歼8II里塞一种尺寸适当的雷达,那简直就是顺水推舟,那么熟悉的机体结构想不改都不行。从事迹报告和四翼刀的图片来看,似乎在气动外形上没有什么大动作,这就变相说明了性能的提高是由于机载设备的性能的提高(性能如果不提高,空军是不会在今年年初订购新一批歼8II的)。
同样,依照事迹报告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新型号是“第三代重型战斗机”,毫无疑问,歼11没跑,又有“某新型号发动机”,“全新研制的航电系统”,这些足以证明歼11国产化的存在,再加上95套配件接受的终止,足够说明上述问题了。
但是,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对于沈飞公司来说既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且死保‘后墙不倒’”,什么是后墙?是保住饭碗的家伙,沈飞靠什么保住饭碗?苏27组装,备件都停止接受了,拿什么组装?只剩下一条路,歼8II!!空军能够接受的歼-8II,经过大改的歼8II!!
这时候601所的人,肯定是一部分“奋战在重点型号生产科研第一线上”,剩下搞气动外形的,搞隐身技术的,都在干什么呢,风洞都闲下来干什么呢?
那么多CAD软件,那么多搞航空材料的都在干什么呢?黎明发动机公司的人呢?仿制完“某新型号发动机”之后,又在干什么呢?
所以,不要一味的抓住沈飞的小辫子不放。从公开报道看到的有歼11和歼8,能等同于只有歼11和歼8吗?有人说,军迷这么多,偷拍也该见得着了,此话不假,但是哪位业余军迷兄弟能跑到风洞试验室去拍模型呢?又有谁能够打开设计师的计算机看他的3D模型呢?
话不多说,还望各位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