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28吨级未来坦克
首先坦克厚厚的钢板占了坦克主要重量,这里是否可以研发新型合金钢材代替,使之坦克在不降低防护力的前提下减少钢板厚重,减轻车重,目标是前、侧、顶、后装甲厚度为原来的一半。但我想这对于研发这种新钢材难度太大,厚度减半,防护不降是不太可能的。那我们可否做夹心装甲呢?在使用新钢材做装甲的时候,我们可否最外层为相对较厚的新钢材,接着是复合反应装甲,再接着一层相对最薄的新钢材,然后再一层复合反就装甲,最后再一层相对比最外层薄但比中间层厚的新钢材。因为新钢材防护强了所以可以是原本所用钢板厚度的一半,所以做成夹心装甲,总体厚度是不会增加的。
而侧、后、顶装甲可做得相对小一层薄一点的夹心装甲。我不是专业军事人员,我不太了解,做成夹心装甲是否可行,但这值得研究。我狂想一点,先以99的前装甲厚度约800MM为例,新坦克的前装甲可否最外层为300MM,中间层为10MM,最内层为15MM,就当复合反应装甲每层要用10MM厚度的空间,那么加起来也不过是750MM的厚度,这比99节省了空间。同理,侧装甲应该这节省了空间,总体整车用于装甲的空间是节省了,那么我们的新坦克可做得更短更窄。幻想一下,车宽可由3.3M改到3M,车长可做到只有以前的3份2。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做到只有3份2长,恐怕装不下发动机及油箱,还有弹药呢?我的想法是,既然车体轻了,就未必要再用体积大,功率大的发动机了,可装新型紧小的省油的功率低一点的发动机,当然这要科研人员的努力了。
至于弹药,个人认为西方的设计比较人性化,弹药都放在上面,对二次爆炸做成的伤害,可降到另一个层面,总比弹药放在身边爆炸强吧。但弹药放在上面,那俄式坦克的低矮低发现率设计就没了。但我们可否不放那么多的弹药,动不动就四五十发,其实有没有人统计过两军坦克对阵,打完一场,到底用了多少发弹药,用得完五十发吗?我想用得上十发八发,打到对方,而最后又能生存下来的不多吧。那么我个人想法是只放二十四发,左右两层,每层六发,这样,我想相对于现在的99,不会增加车高吧。到于战场上敌方防预工事等目标可否交给协同部队的火力单位解决,免得浪费坦克的弹药。坦克就专一点对付敌方的装甲部队。另一方面是坦克的电子水平问题。我想未来的坦克电子化水平应更自动化,使人员降到两人,这样坦克不用留太多空间给人员,这样也便利设计师们如何尽量缩短车身。
至于坦克的附加武器就不多提了。12.7MM机枪最好能做到自己动化追终空中敌方目标并发动攻击。7.62也就同样道理,只不过目标换成地面敌方人员接近坦克时的防护手段。最好能配装并列30MM炮,这对于敌方普通装甲车,火力武装车,运输车是一个有效的打击手段,这也是为了节省主炮的弹药。经过缩小的车体,减少三份一到一半的钢材使用量,减少一半的弹药,更轻更紧小的发动机,总的来讲,坦克控制在三十吨以来是有可能的。这里要补充一点的是个人觉得还是用125MM的主炮吧,不可能无限扩大主炮的口径的,我们应该在弹药方面下功夫。或者干脆用炮射导弹,反正我不会用这么贵的导弹打装甲车、运输车的,那些留给30MM炮就够了,珍贵的二十四发主炮导弹应该留给敌方主战坦克。
我想新型坦克的成军形成战斗力应是2015年前的事,这样才不至于设计了出来的新坦克又成过时的武器。但对于只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对于军工科研队伍,要研究新型防护合金,电子自动化系统,新型发动机,以及夹心装甲工艺上的可行性等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呢?再有一个问题是对要研发如些多新系统,运用从多新工艺,装备新型导弹弹药,新坦克的单价会成直线上升,个人认为如果用两辆99的单价装备一辆新坦克是值的。反正我们不用全换装新坦克的,99、96等坦克也同时在用的。另外一个延伸,是否可换成更高的炮塔,装备更多的弹药,使其成为一新型自走火炮。由于大部份配件的通用性,对于后勤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