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知识》曝光我军歼-10具空中加油能力
根据《兵器知识》2006.5期“龙腾九州壮中华”一文报道显示:中国新歼(歼-10)在2003年完成空中对接加油试验,同年低新歼完成新型空空导弹打靶试验,2004年春,新歼全面完成科研试飞、通过鉴定,嗣后正式“参军”装备部队进入现役。
该文报道称:全世界每一种新型飞机都要经过调整试飞、科研鉴定试飞、出厂试飞几个阶段。调整试飞就是将才组装起来的飞机飞上天,排除一些简单的安全问题。科研试飞却是根据国家航定委通过的试飞鉴定大纲,通过强度、颤振、操纵性、稳定性、失速、尾旋、发动机、机载设备、机载武器等数十项、数百个课题,数干个参数、一两千架次试飞的逐项检验。出厂试飞是按科研定型试飞的结果对每一架飞机的检验。
报道透露,在2003年的夏天,新机试飞某项课目。编队已经到位,但就是无法实施,僵持了半个多月都无法进行。这时候就有人说,新机不具备完成该项目的能力。一连串的问题都摆在了周总的桌前。有人提议干脆给国家写报告,建议新机取消该项目。
在周总的办公室中,他一次次地拿起笔,但又放下了。作为新机的试飞总师,他明白肩上的担子。全世界所有的现代歼击机都有此项功能,难道我们的新机会没有吗?那还算现代吗?这项技术在国内当年就是在试飞院试飞完成的,难道我们要走回头路。于是他想到请全国的专家来会商。

很快全国的专家从各地赶来。第二天,周自全召开了论证会,当基地试飞队介绍到大飞机和小飞机编队已经到位,但管子就是进不了插管,在那乱摆时,军方某专家说:"那小飞机就向前撞插管嘛。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课题,试验飞机的功能,不是为了编队。"
一个亮点在周总脑子里一闪,此话有理。但过去人们担心小飞机向前撞会影响安全。因为那个编队上下左右只有十米之间,确实很难掌握。
周总这时想到前不久国防部长曹刚川来此视察时的指示:"当型号试验速度和安全发生;中突时,安全更重要。"他要求各有关部门今天晚上一定要拿出稳妥的措施,报他批准,等总师们研究后再决定明天如何试飞。
这个晚上新机大厦灯火通明,大家几乎都没睡觉。通过周密严格的计算,一个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案终于在次日凌晨诞生。
第二天中年进场,徐勇凌驾驶小飞机与大飞机通场一次后,慢慢接近,编队到位。只见大飞机管子一放,小飞机稍稍一向前就接住了。两个飞机共同飞了几分钟,又安全分开。
"成功了!"机场传来一阵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