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航导弹腾飞凭借两大推动力
以“战斧”等为代表的现代巡航导弹,在技术上的进步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在发动机、微电子制导、战斗部和弹体设计等“硬”技术上,借鉴其他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二是在发展思路、设计理念等“软”技术上,进行的开拓性变革。当前,重点发展的一弹多型、多用途变革思想,不仅使现代巡航导弹在设计方式上发生了创新性变化,也催生了兼有战略、战术双重作战能力的新型巡航导弹。因此,技术集成和设计理念创新,已成为现代巡航导弹迅速发展的两大技术支柱。
然而,按照美国自己的说法,“战斧”等现代巡航导弹在“硬”技术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不过是一种“旧瓶装新酒”的综合集成产物,只是巧妙地利用了他山之石——其他武器发展计划中的先进技术成果,使之在性能上实现了新的飞跃。
理念创新催生:新技术、新成果
据悉,美国没有为第一代“战斧”导弹专门展开研究工作,而是借用了其他武器发展计划的技术成果。主要有如下几种:小型高效率低成本涡扇发动机;先进的微电子制导技术;新的高能合成燃料;小型化高威力核弹头和高爆炸力常规弹头;数字式精确地图测绘技术;低雷达截面的弹体隐身技术等。这些技术综合应用于“战斧”和空射巡航导弹(ALCM),使其与美国早前研制的巡航导弹相比,在技、战术性能上有了明显提高。
现代巡航导弹与执行同类任务的早期型号相比,①外形尺寸(弹长、弹径、翼展)约为1∶15;②发射重量之比为1∶4以下;③命中精度提高100倍以上,圆概率偏差从千米级降至10米级甚至米级;④射程增加1倍以上,装核弹头型号的最大射程从1200千米增至2500千米以上;⑤平飞高度由500~3000米降低至8~150米,低空突防能力明显增强;⑥雷达反射截面大为缩减,隐蔽飞行距离增加70%以上;⑦增幅50%以下增加到88.5%(实战统计值),消除了早期巡航导弹遭淘汰的主要原因。
正是由于上述新的变化,巡航导弹由单一改进为多用途,可以从海面、水下、陆地和空中发射,打击静止目标以及陆地和海上的活动目标;外形从早期的粗大、笨重变为现在的精巧、灵便,成为发射后不用管的战略、战术两用导弹。
创新发展原则:多用途、系列化
有关研究认为,美国BGM-109/AGM-109“战斧”巡航导弹开创了多用途、系列化发展的先例,导弹更换分系统或部件后可以承担多种战略和战术任务。一弹多型、诸军兵种通用、多用途、系列化发展巡航导弹的原则,目前已在美、俄、法等巡航导弹研制大国广泛采用。
按照美国的观点,所谓“多用途导弹”是指具有多目标打击、多平台发射和多弹道(空域)飞行诸能力的导弹。巡航导弹的用途广泛、打击目标种类多,若对每种目标都要单独研制一型导弹,不仅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而且使计划管理工作变得相当复杂,在作战使用、后勤保障、保养维修上会造成诸多困难。因此,采用多用途(多功能)、系列化的原则来发展新型巡航导弹,可以有效地减少导弹类型,多快好省地满足各种军事需求。
改进设计方法:主动式、模块化
“战斧”导弹之所以能够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一个包括9种面射型号和5种空射型号的武器系列,得益于在方案设计时采用了美国形成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和“计划产品改进——预筹产品改进”设计方法。
构成武器系统的模块分成通用模块、特殊模块和中介模块三类,通过更换制导系统和战斗部模块,就可以在不对导弹通用段和整体布局做大的变动的前提下,将导弹从一种型号改为另一种型号,使“战斧”导弹具备多目标打击能力。
一种全新概念的主动式武器设计方法和研制、采购原则,是在武器寿命期伊始,就预先为尚处于概念研究中的武器勾画出“一生的命运和前途”,制定一个前后连贯的发展改型计划,使得武器性能可以按预先筹划的原则和步骤持续得到提高,能够比普通改进方法更积极、有效地满足军事需求,可以大大提高效费比。
创新管理方式:统一计划、联合发展
多用途、系列化发展原则的确立以及主动式、模块化设计思想的提出,为在统一计划下联合发展既满足各军兵种需要、又节省费用的多用途导弹创造了条件。统一计划、联合研制的方式,使巡航导弹的性能先进,研制周期短、经济性好;同时在作战使用时通用性好,更能满足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需求。
在突防措施与突防技术方面,其发展重点是:
降高。超低空巡航飞行使巡航导弹既可以利用雷达盲区,又可以利用海(地)杂波、地形地物的遮蔽作用增加导弹的隐蔽飞行能力。
隐身。巡航导弹采用各种缩减雷达反射截面技术(如隐身结构、隐身材料、吸波涂料等)和红外信号特征抑制技术,可使雷达反射截面大大下降,红外信号特征下降20倍以上,导弹被发现和跟踪的距离减少70%以上。
机动。在竖向,巡航导弹可沿地形高度以2.5~3g的过载起伏飞行,末段可以跃升俯冲攻击目标。在侧向,可以通过侧滑飞行,利用地形地物的遮蔽避开敌防空阵地,末段可以10~15g的侧向加速度进行“S”形横向加速飞行。这些机动可以扩大敌瞄准偏差,增加其脱靶量。
增速。巡航导弹提高飞行速度是提高突防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防御系统对巡航导弹的拦截次数随导弹速度的增加而下降,导弹的突防概率以近似0.5次幂的形式增加。
在突防战术方面,其重点是:
多方向多弹道饱和攻击。饱和攻击是利用敌目标探测系统同时跟踪目标、火控系统同时指挥火力单元数量有限的缺点,同时发射多枚巡航导弹,从不同方向、沿不同弹道向敌发起攻击。这种突防战术所消耗的巡航导弹数量,包括摧毁目标所需的基本弹量,以及饱和敌防御系统所需突防代价弹两部分。尽管每次攻击耗弹量有些大,但却十分有效,它具有“战则必克”的胜算,使敌防不胜防。
诱饵假目标突防战术。为掩护BGM-109C“战斧”巡航导弹和F-117A隐身战斗机对伊拉克防空导弹阵地的空袭,美国投放了RQM-74靶机和诱饵滑翔机,诱使伊防空雷达开机并全力防御;而“战斧”和F-117A则乘机对防空设施发起攻击,在不到2天的时间里完成了计划4天才能完成的对防空设施攻击任务。
此外,巡航导弹还可以采用电子对抗、智能化规避等突防新技术,均能够有效地提升作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