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沙场点兵》的错误兼论“狼性”
电视连续剧《沙场点兵》播完了,网上点评如潮,正反观点对立。正方认为还不错,虽然有缺点,但是基本反映了我军应对新时代高科技战争军事改革的努力方向;而反方则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没有吃透高科技战争的精髓,有十分危险的把应对高科技战争的军事改革引向错误方向的倾向。本人持后种观点。
《沙》剧的作者可能说,这个剧是要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军应对高科技战争的整体战略战术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沙》剧的作者可能设计错了地点,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按照剧情,《沙》剧所设想的高科技战争发生在我们的国土上,设想的依据大概就是世界超霸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作法,因为有超霸身陷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实际情况,这种设想也并非空穴来风。但是如果认为这种事情会在中国发生就是一种极其愚蠢的想法。因为超霸很明白,中国不是伊拉克,针对中国的军事打击只能是一场有限战争,不能触发核战争。超霸可以借助高科技军事能力的优势,以电子战、信息战、先进的隐身兵器、大规模的远程打击武器定点打击我们的电子信息系统,夺取制空权,严重打击我们的空军和海军;然后摧毁我们的电力系统、高科技体系和重要的工业据点,使我们的能源瘫痪、发展能力削弱;……战争到此嘎然而止。这场战争完全是背对背相互不见面的、没有短兵相接的战争,完全是以削弱我们国家实力和我军实力为目的的战争。由于没有对我国使用核武器,对经济就没有伤筋动骨,更没有威胁国家的生存,因此在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下,我们就不可能进行核反击。但是战争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实力已经向后倒退了20-30年,留给我们的是大量低技术兵器和陆军(也可能还有J9、骑兵和军用气球)、以及不配套协调的有瓶颈的经济,从而失去了挑战超霸的力量。在这里,我们陆军的力量是超霸不敢打那种伊拉克式的登陆作战的原因,它只是威慑而不能参与。应对这种高科技战争应该是以高科技对高科技,加快我军现代化,而《沙》剧提出的方式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我想《沙》剧这样编故事并不奇怪,我们过去习惯了以陆军为主体的军事思想,某些人对未来战争的设想、甚至军事改革也是以陆军为主的,以陆军改革代替、代表整体军事改革,而信息电子战、甚至空海军改革不过是为陆军改革美容。近几年来出了好几部军事改革题材的电视剧,如《突出重围》等都象《沙场点兵》一样跳不出这个路子,它的基本指导思想都是有偏差的。
《沙》剧的作者可能说,我们并没有想反映我军应对高科技战争的整体战略和战术,只是反映陆军的改革。什么是陆军的改革?压缩数量、提高质量、精兵强军是改革的方向。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师改旅,《沙》剧也反映了师改旅的实践的。但是《沙》剧把师改旅改成了什么样呢?剧中表现的改革的旅不是加快现代化,不是应用新的军事指挥思想,反而靠耍小聪明、依靠老式低技术兵器、使用的是传统战术,就战胜了装备现代化高技术兵器和信息化指挥系统的军队,这不是颠倒黑白吗?不是明摆着要告诉大家,高科技信息化打不过低科技传统化吗?我们要问《沙》剧的作者,究竟要把陆军改革引向何方?
《沙》剧的作者还可能说,我们并没有具体指什么,只是想表达一种改革的精神。纵观全剧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印象,《沙》剧提出军事改革的精神可以简单归纳为狼性,内容大致有三:一是勇猛顽强(不说凶狠残暴),不屈不挠;二是智慧多端(不说狡诈阴险),以聪明才智战胜傻帽高科技敌人;三是人民战争(不说狼群战术),只要动员了人民,低技术兵器、骑兵、气球都可以派上用场,战胜敌人。应当承认,如果简单的说战斗精神、说民族气节,《沙》剧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沙》剧推崇的狼性本身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我们不知道发扬狼性有任何意义。因为“蒙古人崇拜狼为图腾”一直是值得考证的,至少游牧民族视狼为天害,已经打的近乎绝迹,就不可能尊狼为图腾。至于蒙古人的姓名,叫狗、兔、猴、牛、羊、虎的都不罕见,但是叫狼的几乎没有。蒙古人以狼为图腾的说法不过是那个在草原呆过的汉人替蒙古人编造的传说而已;至于编造这个传说的那本书中“游牧文化为狼性、农耕文化为羊性”的说法更是颠倒黑白。千年以前华北到陕南一带都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然而现在不但牧业区已经退缩到距离中蒙边境500公里以北的地区,而且疯狂开垦草原已经抵达了中蒙边界,到底谁是狼、谁是羊不是一清二楚吗?而《沙》剧的编者以一个汉人硬栽在蒙古人身上的所谓的狼性为全剧的精神主题只能让人窃笑而已,编者用小聪明替换加快军事现代化的企图更是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
最后告诉读者一个隐私:我之所以敢说这些话从我的笔名就可以知道原因,“阿哈”在蒙古语中是“大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