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我哭中国最可怕、最致命的薄弱环节
这个那篇文章被很多人居心波测的到处转贴,以前还叫什么《一个机械毕业生令人什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回帖》,最近看到置顶的文章中有重庆英雄的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此事,觉得批驳的还不过瘾,决定把自己当时发表在集美雪村BBS上被置顶了一个月的文章拿出来与大家共赏。
最近那个什么《我哭中国最可怕、最致命的薄弱环节》,(又叫《一个机械毕业生令人什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回帖》)的文章火了不少论坛。
不想回到jmu来居然又看见了————跟着一片的叫好声。还上了10大。
心里很不是滋味!尤其这样一个帖子在我们机械学院应该说是在一堆的内行人面前居然骗了那么多“无知的眼泪”。
仔细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看似一副忧国忧民,但骨子里透着的是一种奴态。
换做刚毕业的tdx兴许也给骗了去。谁知世事难料,tdx到最后还是回了家乡一个机械厂里当了工人。最近一段时间刚好反思了一下自己大学四年学的机械知识,在这里长了点见识、学了点东西。
正一直想写个文章给学院的老师还有学弟学妹们写个思想汇报呢,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咱们就照着那篇《机械毕业生XX回帖》(以下简称《毕业生》)的论调来好好的讨论一下。
一、先说说一些技术上被作者刻意夸大的地方:
什么加工出来的样品精度达到0.0001mm,简直就是开玩笑,tdx非常有幸的最近也在搞数控,从德国的西门子到小日的法乃克,都是恒温车间,调试好的设备,没见过几台能达到0.001mm的,更不要说是0.0001mm了,其实最关键的是,一定体积的金属制品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变化都不止0.0001mm。何来的0.0001mm的精度?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何以我们机械这么多学生没有人看出来?
再者,什么一套正版pro/e的价格是8000万?玩笑开大了吧?又是一个刚巧,tdx去采购的,8万,就这么简单。没什么了不起的。不知道《毕业生XX》的作者刻意加上那三个零是种什么心态?
还有,不要迷信什么高技术,作者对于高加工精度的痴迷让人心寒,我很惊讶作者这个自称搞过数控的人的无知。数控系统有开环和闭环的差别,开环数控系统主要是在加工特殊曲线的时候有意义,本身精度就不高,而闭环系统的精度虽高,也要看你怎么用。从最简单的数控车床来讲,你说是数控加工出来的锥度好,还是高精度车床(注意:就是精度略为高一点的普通车床)加工出来的好?
回答数控加工出来的精度高的,自己打完屁股回去翻书。
数控机床没有小拖板,锥度是通过直线插补加工出来的,而普通机床则是直接用小拖板拉出来的锥度。
这就是加工方式不同带来的变化,所以不要迷信某种东西,相信自己的大脑。
二、再来讨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我一度很怀疑这篇文章是不是某个外国雇佣的网络写手故意写这文章来借着爱国之名行害国之实来打击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的。
但是仔细看了原文之后,从字里行间渐渐的瞧出来作者的文化水品不高,就冲他习惯于故意歪曲数字,看似苦大仇深的激进性格来看----也就是个中专大专的水准,不是说要看不起作者,而是觉得照这个水品应该不至于被国外反华势力看上。
作为比较的话,建议大家有空去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政治论坛上看看(比如人民网的论坛),搞这网络害国的,说实在的都有一手,写的文章特别有煽动性,大家以后看到也要注意。
那么既然不是敌对势利,我们对作者的态度自然也就不必那么阶级对立了,呵呵。
可是,不得不说,作者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无意之间都会习惯于认为中国这不行那不行,那我们中国人还有什么盼头?说实在的,这种动辄“中国人不行”,“我们什么什么行业不行的”的论调在中国已经很有市场了。这是值得人担心的,也是我最想写这样一篇文章的动力所在。
三、接着通过一些事实来根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内机械行业大体的真实现状。
我国的机械行业从制度到管理到具体生产,全部继承了前苏联的那一套。
苏联这一套是否完美?答案是否定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
那么苏联这一套体制是否就真的不行呢?未必!
是否就不如西方呢?我倒觉得双方各有千秋,总的来讲,苏联的一套甚至更好更优越。
为什么?因为苏联体制最崇尚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设备,最简单的材料,最简单的工艺,最简单的结构,最低廉的价格来实现最完美的功能。这也是TDX推崇的机械设计的精髓。
这似乎很理想化,但是如果你对军事有所了解,知道什么是AK47,什么是T34,什么是最近在伊拉克大放异彩的中国单兵无后坐力火炮的时候你就明白了。这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苏联体制还有一个就是整合,我们常说,苏联的东西笨重,但是耐用,而且那些看着很笨重很一般的东西,被苏联人一整合,整体性能就上去了。最吓人的例子是我们买来苏联人的导弹,还以为是什么呢,结果拆开一看,里面用的居然都是晶体管,电子管之类的东西,压根没有什么现代化的集成电路之类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人家有脑子。
当然有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当年苏联人从日本进口了几台五轴联动的数控机床,用来干什么的?用来加工潜艇的尾浆,后来美国人就再也探测不到苏联的潜艇了,这个事情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苏联的数控机床确实也不行,但是问题不是什么精度,而是控制软件和材料,这个稍后再说。
二就是说明为什么美国人和小日本要拼命向我们灌输唯技术论,因为他们也没脑子,因为他们有那么好的设备就没有造出那么好的潜艇。
他们丢了数控就不会加工了。他们害怕我们拿普通设备加工出数控加工不了的东西。所以他们要拼命的向我们灌输这种唯技术论。来打击我们发挥创造力的热情。
可是凭什么数控就是万能的呀?凭什么加工一定要有0.0001mm的精度啊?达不到精度咱就不干活了嘛?我不相信!60年代,数控机床和计算机技术才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人家就登陆月球了,现在给你数控给你计算机,不要说月球了,只要求你造架飞机-----你行么?
为什么啊?技术不是进步了么?你怎么就做不到了呢?因为你没脑子,你被美国人的“唯技术论”勾去了魂,被什么高技术吓破了胆!!!
倒是我们的工人实在:“只要有图纸,什么飞机大炮我们不能造?”请注意,这是如实转述我们厂里很多工人的话。而且我们厂用的都是70年代的加工设备,那些机器的年龄比我们都大了,没见有什么0.0001mm精度的设备,但是我们企业现在就在生产着一种在国际上唯一可以抗衡日本人的罗次风机的重要环保设备。
说到这里人家小日本用的全是数控,看着是风光,价格就下不来了。还有别以为人家技术先进,人家是没办法,脑子不够灵光,想不到用普通机床怎么加工这个设备,百般无奈才用数控的,你以为他愿意啊?
网上有人在反驳《毕业生XX》的“唯技术论”的时候,还举了个例子:人家要加工一个多曲面的工件,结果五轴联动的数控机床都加工不出来,后来一个老工人用了两天把这个工件用普通车床给做出来,据说他思考怎么加工就用了一天的时间。很多人说这是吹牛,但是我告诉你,这是真的,这种事情在我们这里太多了。
还有很多要说的,不早了,先睡觉,明天继续发
下面的是提纲,和文章没关系,我们明天继续聊。
四、我们机械学子的责任是什么?不要在机械上面害怕,不要被打倒,用我们聪明的大脑去解决,有能力的话,在材料学上下点功夫。
我们不因为沾了爱国的边就高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