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也要走品牌化道路
信息来源:中华汽配网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逐渐成熟,目前已步入稳定的发展轨道,整车销售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渐下滑,并向汽车后市场转移,中国汽车后市场正在涌现巨大商机。
汽车后市场是消费者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与汽车有关后续费用的市场,包括维修、保养、零配件、美容、改装和油品服务等诸多产业。与购车成本相比,汽车的后续费用远远超过购车的费用,业内专家认为,汽车后市场是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汽车行业60%的利润来自于汽车后市场服务。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的估计,到2005年,汽车用品的行业产值可达420亿元,汽车维修行业的产值可达400亿元。与汽车用品、汽车维修相关的汽车美容、汽车装饰、汽车养护项目在未来几年内,更是蕴藏着高达千亿元的市场需求。同时,未来20年中国仍将处于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期,汽车后市场将迎来长期稳定的发展期和消费活跃期。
我国汽车后市场现状堪忧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汽车保有量和汽车后市场服务现状严重不匹配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约2800万辆,而对应的维修站大约21万家,表面上看是形态各异,百花齐放,实质上却良莠不齐。在21万家维修站中,大多数都是路边店,维修资质较高的一类、二类维修站大概只有7万家,即便是这7万家资质比较高的维修站,与其国外同行相比,也存在诸多问题。
中国经营连锁协会秘书长裴亮告诉记者,我国现有的汽车服务体系已形成4S店、大量自生自灭的路边店和专业汽车后市场服务连锁店三足鼎立局面。4S店有汽车厂家的支持和监督,其优势在于整体形象好、服务系统、周到、专业,人员素质高,维修、配件质量有保证,但服务费用昂贵,且维修的车型较单一,除了大修外,留住常客有难度。路边店由于占地少,投资低,因此多为临时经营性质,往往不注重整体形象。而且维修人员少,技术水平落后,维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快修连锁店有强势的品牌作依托,因此整体形象好,通常有统一的服务收费标准、服务质量的承诺,而且连锁企业网点多,能靠近车主活动区域设置。
与跨国企业相比,国内汽车服务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表现为大型化、集中化布局等特点,但大多是单兵作战的小作坊型企业,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企业则为数不多,恶性竞争不断,市场秩序混乱,随着中国入世条款的兑现,中国汽车服务贸易市场的全面开放,这些企业必将由于资金、管理及品牌的落后而很快被市场淘汰。
针对以上状况,有专家指出,中国汽车后市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汽车后市场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利,竞争乏力,出现了“重生产、轻服务”的现象。二是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被动地参与汽车后市场的竞争。三是国内企业的观念比较陈旧,对汽车后市场的理解和认识远远不够。因此国内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在现阶段要抓紧进行观念更新,树立全方位服务的观念、标准化服务的观念和人性化服务的观念,才能使国内企业在汽车后市场中占领较大的份额。
连锁经营 品牌与特色并重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来,连锁经营的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有业内专家分析,连锁经营将是未来汽车服务行业最佳的运营模式。在美国,超过500家的连锁维修配件销售公司有20多家,维修配件的销售量占美国汽车配件市场的70-80%,并且大力发展汽车养护中心,隶属于这个系统的养护中心超过15000家,整合集中了各种品牌汽车的维修零部件,打破了汽车制造商的垄断,形成了高质量、低成本的零部件采购、供应网。我国交通部7号令第二十九条中也指出:“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企业总部应当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价格的要求,建立连锁经营的作业标准和管理手册,加强对连锁经营服务网点经营行为的监管和约束,杜绝不规范的商业行为。”可见,国家对于连锁这种形式也是大力支持的。
据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介绍,长期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的重心一直在整车销售上,对于汽车后市场的关注不够,造成我国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汽车制造业,而不正规的汽车服务企业的鱼目混珠,严重扰乱了市场的秩序,汽车后市场也就形成了“散、乱、差”的局面,自然难以得到用户信任。同时,当前许多业内人士的品牌意识还不强,都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忽视了合作双赢,不正当竞争也就屡屡出现。滕伯乐还指出,有统计表明,在10年的个体经营者当中,87%以失败和倒闭告终,而那些仍然生存下来,并经营得很好的个体经营者中,有87%是从事连锁经营或行业协会的形式存在的,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连锁经营的旺盛生命力。加入连锁经营,就是要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统一的技术装备、统一的配件供应、统一的维修标准、统一的操作规范、统一的服务承诺,凭借连锁企业的技术优势、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最大限度的整合行业内部资源,从总体上提升汽车后市场的形象,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程度的获得消费者认可,最后才能将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做大、做强、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