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博会现状之赶大集——火爆与混乱并存
作为中国大陆最为专业和国际化的美容展会再一次于2006年5月17日-19日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博览会堪称化妆品界“亚洲第一展”,在一如既往的热闹之余,却不断有“混乱”、“鸡肋”、“老一套”的抱怨传入记者耳中———看上去,“亚洲第一展”的地位似乎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沉浮。
绿色环保产品成新宠
记者参观时,就发现芙闺公司的豆乳美肌护肤系列,在显著位置展示他们利用纯天然植物提取物为原料科学研制开发的美容产品及方法,其打出的特色招牌吸引了不少人。
美容登堂入室此次美博会有两大新特点:一是强化了博览会国际化的特征。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本届博览会海外参展商的数量和展览面积分别比同期增长12%和9%;
二是设立亚太地区未来化妆品概念馆,向人们集中展示未来化妆品在原料包装以及产品功效等方面将会出现的新概念。
火爆与混乱并存尽管美博会在业内呼声甚高,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场面混乱。来自北京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杨先生对此深为反感:“本来是一次绝好的行业交流机会,可我却差点连门都进不去!”
他指的是堵在展览会入口处发放产品宣传册的促销大军。据主办方介绍,为期3天的美博会展览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参展的中外企业达900多家,其中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占到五成多。
为了节省成本,这些企业一般都选择最简单的广告方式———派促销员站在展会各通道处,向参观者硬性发放宣传单,甚至不容拒绝。更有甚者,拿资料直接往你手上、口袋硬塞!记者也未能幸免,还没真正开始参观,手中已捧满近20份模样近似的产品说明书!
其次是参观者乱。按主办方介绍,企业参展旨在借此机会展示形象、进行全国性的招商,因此,他们的目标参观群体应是潜在客户、各代理商和经销商。而据大会组委会方面提供的数据,美博会开幕第一天,入场参观人数已达10万多。食品行业的烘焙展也在当天举行,因此,他们并未对参观者身份加以限制,记者无从得知专业观众群体在全部参观者中的比例。
“不可否认的是,大门洞开不失为一种扩大影响、吸引潜在从业者的方法,但同时,它也可能影响真正的专业观众。”北京一家知名营销机构的策划总监说,“如果展会前二天只对专业人群开放,最后一天对公众开放,就能保证参展企业的预期利益,又能一定程度地保证展会的知名度。这是国际专业展通行的做法。”
这位总监的担心并非多余。不少年轻女性对记者表示,她们进来只不过是想买点便宜的化妆品。“顺便拿一些漂亮的画册和杂志,反正都不用花钱。”
还有一“乱”出自参展企业。尽管对医药保健行业在美博会上的现身,主办方接受采访时表示,业界人士对此举措普遍叫好,因为“意味着中国美妆产业的科技含量将会大幅度提高”。但记者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许多专业线的企业主要靠美博会来过日子,一年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参加美博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对记者说。他代理过多个品牌的院线产品,“都是小企业生产的,利润高得很。”
他告诉记者,每届美博会都可以见到一些前所未闻的牌子,但摊位做得非常大,“目的就是把声势弄大一点,好捞钱。”据其介绍,参加美博会之前,一些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生产能力,手上有的只是一些样品,但是通过美博会拿订单,日后就能活得比较滋润了。许多企业的操作方法是,做一两年,把一个牌子做烂之后,再注册一个,捞一笔就走人。
有游戏规则才有明天美容业鱼龙混杂、门槛过低已是公认的事实,展会上的混乱也折射出有关部门对于行业缺乏相应的管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必须重视这一行业,必须制订一些行业的法规与标准,这才是治本之道。”一位希望从中获得专业交流的参展商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美容业是一个自发产生、发展的行业,直至目前,仍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范畴。因此,诸多专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一整套包括从化妆品的研制开发、生产、检验到包装说明的行业标准以及从业人员的规范。专家们还提到,美容行业目前涉及工商、税务、物价、质监、卫生等多个管理部门,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管理机构,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统一标准,由此出现“规矩真空”。
作为化妆品行业名牌展会,美博会规模虽大,看上去却一点儿都不美———开展当天即涌入10余万观众,其中不乏淘便宜货的,找美女海报的,甚至有收购垃圾的。至于参展商,则鱼龙混杂……火爆与混乱并存,令真正有实力的参展商如食鸡肋,十分无奈。
资料来源:中国化妆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