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倒性供应力=竞争力 韩国厂商竞争力考察二
三星电子的“DRAM传奇”
看到现代汽车如此积极果断的投资战略,笔者联想到的是同为韩国厂商的三星电子,该公司以DRAM内存为开端,先后在闪存和液晶面板市场成就了全球霸主之伟业。
三星电子为何能够在称作其发展原点的DRAM领域取得成功,日本厂商又为何会失败呢?当时曾为某日本厂商开发负责人的川本洋在题为《决定胜负的瞬间犹豫》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
令三星电子和日本厂商分出胜负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我始终坚信它就是追赶并超越领军集团后所采取的战略。日本厂商超越美国处于领先位置后放慢了前进的步伐,而韩国厂商在超越日本厂商后则是快马加鞭。
也就是说无论是汽车,还是半导体,通过保障供给争夺市场霸主之位的战略非常重要。但如此过快的规模扩张也存在疑点,那就是能否确保产品质量,以及不断确立新的生产制造技术。
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提高表面竞争力
其实,1985年前后现代汽车曾以廉价为武器扩大了在美国的销量,但由于质量问题,经历了出口不断下降的痛苦。为此,1998年就任现代汽车董事长的郑梦九向集团发出了提高质量的号令。
现代汽车当时采取的战略是提高由顾客做出评价的初期品质(IQS:该指标表示顾客购买新车90天后每100辆汽车中发生了多少次车辆故障等质量问题)。
前面提到的吴氏通过对韩国厂商在这一时期采取的战略进行研究,进行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探索。正如《日经汽车技术》杂志2005年夏季刊所介绍的那样,吴氏引用将竞争力分成“表面竞争力”(由顾问评价的价格、性能、满意度等)和“内在竞争力”(生产效率、生产前导时间、成本等)的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弘的理论,分析说现代汽车当时曾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提高初期品质这一“表面竞争力”。
为此,现代汽车花费了相当大的力气去推进质量保证。但吴氏认为,由于质检员和生产调整方面的诸多因素,造成了生产成本的上涨,而且开发前导时间也比日本厂商长6个月,因此其“内在竞争力”绝对不高。与此相对,日本的思维方式是首先提高现场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上去了,“内在竞争力”就会提高,进而就会提升“表面竞争力”,最终令公司赚到钱。
不过,笔者也经常听公司里的老前辈讲:“老是喊着‘赚钱!赚钱!’可不好。首先重要的是提高记者的个人能力和杂志内容的质量。有了这一切,慢慢地就能赚到钱。”这也许是日本企业共同的想法。
从自上而下推进“表面竞争力”的提高这一点来看,三星电子的情况与现代汽车类似。常听人说三星电子发展的秘诀是因为有一个由董事长李健熙1993年提出的名为“新经营”的经营方针,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改善质量。“新经营”发表后,该公司在生产线上引进了在丰田生产等方式中有名的制度: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就要把整个生产线停下来,直到问题完全消除后才重新开工,应该说三星电子自上而下强行推行了这种制度。
“内在竞争力”也要追赶日本厂商
对于过去一直瞄准日本厂商急起直追的韩国厂商来说,为了使自己迅速地壮大起来,首先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提高“表面竞争力”也许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但韩国厂商不仅是在“表面竞争力”,在“内在竞争力”方面也在稳步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前面提到的川本在文章中分析说,在1Mbit DRAM内存流行之时,日本在产品开发技术方面尽管已经被韩国赶上来,但在成品率和信任度等综合实力方面韩国尚有差距。这就是在经验积累方面的差距,日本厂商当时把经验设计成了技术手册。韩国厂商拼命地要获得这种经验,“只要存在问题,根本不考虑效率,无论投入多大的人力和财力,都要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搞清楚解决掉。”川本写道。靠着这种精神,韩国厂商最终发现了优秀的新技术,得到了日本厂商所没有的经验。三星电子在“内在竞争力”方面正在稳步追赶日本厂商,某些领域甚至已经超越了日本。
日本汽车厂商的内在竞争力基础深厚,韩国厂商追赶起来恐怕不是很容易,但笔者认为只要公司首脑有“无论如何也要扩大市场份额”这种强烈的愿望,追上日本厂商只是时间问题。
信息来源:日经BP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