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与造纸技术(一)
中唐时期与造纸技术(一)
$stitle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而且有高度文明的国家。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是时雕版印刷术已发明,印书业逐渐兴起,以及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的兴盛,对纸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造纸业蓬勃发展。到了中唐时期,无论造纸区域和规模、造纸技术水平,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西晋时期纸的生产主要在洛阳、江浙一带,中店时期已扩展到东南和百甫地区.当时蜀都(四川)已成为纸的重要产地。四川的蜀纸特别是麻纸巳闻名天下.造纸技术不断向外传播,从随末开始传人朝鲜、日本,到中唐已传到阿拉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一、中唐时期四川造纸业的发展
中唐时期,四川纸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造纸技术水乎也有很大进步。据记载;当时四川造纸原料巳大量使用桑、麻、藤、竹、麦秆、芙蓉皮等草类植物纤维。用竹造纸尚属新工艺,而四川已有竹纸出产植皮纸、麻纸和以黄色为主的加工纸、杂色笺纸,已普遍行销于世。
四川造纸业的蓬勃发展,成都以及广都(今双流)、夹江、绵阳等地,出现了大批造纸作坊和家庭造纸户,成都的造纸作坊和造纸户皆聚居于浣花溪一带。据原四川大学教授彭爱苏在《望江楼志》中有云:“……近年于锦江大桥之北,出土石粘十七,且有木板木拉遗迹,或即纸坊之故址”,可见当时浣花溪一带,造纸业仍繁盛。
造纸业的迅速发展,造纸技术也随之不断提高,纸的种类和名目日益增多。当时以产地得名的蜀纸,已成为四川的一项重要特产,大量运销于京师长安供内府使用。蜀纸中最著名的有鱼子笺、广都笺、十色笺等。此外有因原料得名的,如竹纸、麻纸;因品质得名的。如经纸、薄纸;因用途得名的,如印纸、窗户纸;因颜色不同而得名的,如印金纸、金泥纸;因人而得名的,如薛涛浅等。据此可概见当时四川造纸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至于当时四川纸的产量有多大?造纸作坊和造纸户有多少?其具体数量已无从查考,但据《唐六典》、《新唐书·艺文志》、《唐会要》等史籍所载:中唐时期,集贤院抄录四库书籍,逐年蜀纸的消耗情况,可概见当时四川纸的产量之大。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至唐书籍始分四类:经、史、子、集,而艺书之盛其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玄宗命左散转常侍阳文馆学士高杯素为修图书使……·创集贤书院,学士通过出人,既而太府月给药都麻纸五千番。又据《唐六典》载:集贤书院所写皆御本也。书分四部分为四库,四库之书两京(指长安、洛阳)各二本,共二万五千九百六十一卷,皆以益州麻纸写《唐会要》载:二月集贤书院奏:大中三年正月一日以后至年终,写完贮库及填阙书籍三百六十五卷,计用麻纸一万一千七百多张。
从以上大略记载,仅大中三年一年抄写三百六十五卷书,即用麻纸一万多张.那么,在长安、洛阳两皇家图书馆,抄录数万卷书,和集贤院学士们以每年六万番的数量,所消耗的蜀纸就多得相当可观了.此外四川本地,官方及民间用纸数量也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当时四川没有相当发达的造纸业和繁盛的造纸作坊及造纸户,是不能供应如此巨大的需求的。
二、历代对“历天结”的记述和评价
晚唐李匡义《资暇录》载:松花笺代以为薛陶(涛)笺,误也,松花笺其来旧矣。元和初,薛陶(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借其用大不欲长,乃命匠狭小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减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自(涛)笺.今历纸有小样者皆是也,非独松花笺一色.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元和中,元用使蜀,营妓薛阳(涛)造十色笺以寄,元用于松花笺上寄诗赠肉(涛)。蜀中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凤纸,近年皆废,惟余十色绕纹纸尚在。元费著《蜀笺谱》载:……府城市五里有百花潭、支流二皆桥焉,其一玉溪、其一薛涛、……纸以人得名者有用公、有薛办…涛所制笺特深红一色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