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谎言 腾龙新旧版90mm微距镜头对比

近年数码影像技术逐渐成熟,入门市场已经完全是数码相机的天下,而处于中高端的单反相机市场也逐渐由数码单反占据主流。随之而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某些厂商的宣传重点也发生了转变,其中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是:“针对数码单反特性进行镜片镀膜优化”——以下简称“数码镀膜”。
这种论调似乎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支持:数码单反的感光器件,无论CCD也好、CMOS也好,反光比胶卷厉害得多,成像时CCD/CMOS的反光在镜头内反复反射造成画面反差下降,甚至形成眩光,“数码镀膜”就是为减轻这种影响而生。
不过我们也留意到,宣称进行这种“数码镀膜”优化的只有两个厂商:其中一个就是腾龙,而几个大厂,包括佳能、尼康、宾得、美能达(即现在的索尼)、蔡司、徕卡等都没有提出过这种论调,这是为什么呢?
光线在镜头内反射造成不良后果并不是在数码单反才有的,实际上只要有光线进入镜头(废话!不然怎么拍照),光线在镜片与镜片之间、镜片与镜壁之间必定会有反射,对此各大厂商很早就已经有了应对的措施,包括镜头内的消反光处理、镜片边缘的消反光处理、改用更好的光学材质制造镜片、改进镜片的镀镆等等,这些技术在数码单反普及之前就已经相当成熟。换句话说,在数码单反普及之前,这些所谓的针对数码单反的“镀膜优化”早已经进行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现在提出这种宣传口径的厂家,无非是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无中生有一个卖点而已。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种“数码镀膜”的一个典型例子,腾龙的SP AF 90mm/F2.8微距、以及新版的SP AF 90mm/F2.8 Di 微距。(Di为Digitally Integrated Design缩写,字面理解为数码化综合设计)

装在n家顶级的D2X上还挺fit的
SP AF 90mm/F2.8 Di于2004年首次亮相,型号为272E,用以接替旧版的90mm微距172E,算上早前的72E,腾龙90毫米微距已经出到第三代了。不过这三支镜头的镜头结构是一样的,用户所能看到的仅仅是外观上一些细节的变化。

外观上最明显的变化是对焦环包裹材料的改变,新版的质地稍微硬了一点,细纹的手感也还不错。原来对焦环前端的金环变成了蓝色,这也是这枚镜头最显著的标志。

左272E,右172E,对焦环、镜身标识变了
从前组镜片看完全没有区别这两支镜头的镜身、镜筒材质都是塑料,这虽然使镜头变轻,但质感相当糟糕,同时镜头在微距端伸出后也显得不太稳。

除了对焦环,镜身的材质非常接近;同样采用推拉切换AF/MF

镜筒的材质也差不多

后组看上去也完全一样

镀膜颜色完全一样

新版标称是日本制造的

两支镜头的对焦限制钮也完全一样






遮光罩也是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型号
center


外观看完了,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个Di版的90mm微距到底有什么改善,或者……影室灯拍摄
不少职业摄影师的影室里都会预备一支微距镜头,可以对产品局部进行特写。由于影室灯光很强,这种情况下镜头的消光、抗逆光水平立见高下。

旧版90mm微距 新版90mm微距
画面中心出现眩光,笔者从未在原厂镜头上见过这种现象
强光下两支镜头都出现了眩光:中间一块蓝色色斑,此外局部的反差下降、锐度降低,显示这两支镜头都很不适应强光下的拍摄。而我们更关心的是,新的Di版90微距比起旧版并没有什么进步。也许有人会觉得光线环境有点苛刻,但实际上换成原厂镜头——即使是像佳能300D套头18-55mm、奥林巴斯E300套头14-45mm这种结构更复杂、廉价的变焦镜头(镜头结构分别9组11片、10组12片、90mm微距是9组10片)在同样的光线条件下都不会出现任何眩光!
其它一些物品的拍摄,两支微距没有再出现太大问题。

直接面对逆光,两支镜头出现了几乎相同的耀斑,不过程度都比较轻。


旧版90mm微距 新版90mm微距

在画面中央几乎同一位置,两支镜头出现的耀斑
很多时候眩光并不是最大问题,因为不会有很多直接面对强光的拍摄,反差下降、画面发灰才是最令人讨厌的,也就是所谓的雾化。下图拍摄时天气晴朗,能见度很高,但画面外左上方的强烈阳光令画面雾化严重。


旧版90mm微距 新版90mm微距微距镜头少不了花鸟虫鱼的题材,由于受自身条件所限,两支镜头的对焦速度都不高——即使是用顶级的D2X驱动,但色彩、锐度、背景虚化都表现出色。


旧版90mm微距 新版90mm微距


旧版90mm微距 新版90mm微距
样张下载





虽然有点失望,但两支镜头的确看不出什么差别,即使是在尼康系像素最高的D2X上,所谓的Di数码优化并没有什么可见的效用,所谓“数码优化”不过是个谎言。本来腾龙更换新涂装推新版本镜头其实也可厚非,不过新版的要比旧版的贵600元左右,这就很难说得过去了。虽然缺乏进步,但这支腾龙最著名镜头一般情况下表现也还可以,尤其色彩表现不俗。最大的问题在于强光下雾化严重,这令其性价比大打折扣。
评分理由
设计3分:外观感觉比旧版整洁干练,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改进;仍然保留有光圈环的设计,虽然满足了一些老用户,但其实意义不大;镜身用料完全是塑料,质感太差。
手感3分:手动/自动对焦切换通过推拉对焦环实现,但太松容易误操作,手动对焦时阻尼太小。
功能3分:如果以尼康AF-S 105mm/F2.8 VR Micro为标准,这支腾龙镜头显得太落后了。
便携4.5分:大量使用塑料使镜头很轻,体积也不大。
做工3.5分:做工还算细致,但塑料材质的镜身显得不太结实,镜筒伸出后感觉有点摇晃。
速度3分:慢,即使由D2X驱动。
画质3.5分:虽然在强光下问题多多,但多数情况下其表现都让人满意。
噪音3分:很难想像,噪音比旧版的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