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的愤怒:骗走百万巨款!你才是奸商之王
商家哭诉事情经过
上周末,记者接到了中关村一位相熟商家打来的电话,没想到对方一开口便告诉我:“我们被骗了!损失了x万元!骗子卷着钱跑了!”记者吃了一惊--卷包案!想不到刚刚6月份,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以往中关村虽然也有“卷包”,但是多发生在年前,那时候商家基本都要求“现结”--现金结账,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为中关村不成文的规矩。
来不及多想,听到这件事后,记者随即赶到了该商家处,王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家被骗的前前后后。据王先生介绍,这个骗子叫“H”(指代郝某),在中关村某电子城二层,专门经营理光等品牌的数码相机,是搞批发的。平时因为炒货,所以有很多生意上的往来,感觉对方信誉还算不错,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上周末,H来到王先生店里“串支票”(指的是用支票在其它商家那里直接换取现金,而不通过银行),由于之前大家都有生意上的往来,也算是熟人,H的信誉也不错,所以当时王也没有多想,这也算是帮朋友个忙,对于自己来说无非举手之劳,因此也就答应下来,给H兑换了现金。
可是没有想到,事后发现这却是张空头支票,这个时候再找他根本找不到了。而且在村里一打听,这家伙不单骗了王先生,大大小小的一共骗了14、15家,诈骗走的金额加上货款估计在100万元以上。骗子郝某身份背景
根据一些受骗商户反映,H以前也经常拖着货款,那么这个H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据王先生回忆,H这个人比较会做人,挣到钱后经常立刻补上之前欠的货款,从来不会恶意拖欠,因此,别看H总是四处欠账,但是却积累了不错的信誉,大家都认为他是个不错的生意伙伴。而H在中关村也有不少长时间合作的经销商,彼此交往密切,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
不过这个H先生在中关村也算得上一号人物,他出生于1983年,仅23岁,相当的年轻。不过他在这里有三个公司,除了两个做相机生意的,还有一个广告公司。相比中关村那些在卖场里只身奋斗的经销商,H算是家大业大了,公司也有100多平米,手下员工几十名。按理说,这样有产业,有实力的公司是不会卷包的。
从以往的经验看,卷包只不过是小柜台、小精品间、小公司做的事情,一般像H公司这样初具规模的公司不会跑,老板大多不愿意为这几百万放弃自己现有的事业。而为什么H愿意为这区区100多万而“人间蒸发”呢。据说与H一同逃跑的还有其妻子、小姨子和小舅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他全家逃走呢?骗子卷包诈骗手法
据一些受害人介绍,骗子卷包的方法应该经过了经心设计。首先H找到他一个朋友,并借用朋友公司的相关证件和印章去银行开了一个户头,说是为了方便走一笔比较特殊的账目。朋友欣然答应,可是H在开户的时候,偷偷地买下10张支票,并在上面盖好了朋友公司印章,等于这就是10张没有填写金额的空白支票,然后H再将证件和印章还给朋友。
接下来,H开始对中关村中的商家实施诈骗,对于大小公司,H有着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对于大公司。H会小心地,先扎一些货,欠下一定金额的货款,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账结清,给对方公司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为了增加信誉度,H有可能多次重复以上方法,等大家熟悉到一定程度之后,H会扎一至两笔大单,由于长时间的合作,对方公司会给予一定的信任,同时这样的打条扎货在中关村比较常见,大家不会多怀疑。待几天过去,时机成熟时,H再递上之前偷偷弄到的支票。当然了支票上写的是货款的金额,但是这张支票是在没有钱的空户上开出来的,是兑现不了的,也就是空头支票。一般等对方公司发现上当时,H已经人间蒸发。
第二,对付一些小商家。对于炒货商家H又有另一套方法,首先在对方拿货时,会给出一个极低的价格,比如1800元进货价,他陪200元给对方,对方以低价招揽到顾客,赚到了钱,觉得H不错,多合作几次,就会觉得更好,更信任,认为H是个非常地道的生意伙伴,比其它商家给的提货价更低。接下来,H便会以串支票为由,用之前拿到的空头支票换取现金。待对方发现后,人已消失。目前卷包案的事态
通过以上方法,H共骗得三四十万,再加上其公司本身欠下的货款,涉嫌金额共达110万左右。而受损失的商家也达到了14、5家。目前商家们已经准备进行起诉,希望通过法律手段能够追讨回自己的损失。
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中关村的气氛再次紧张了起来,平时可以扎货的商家也纷纷贴上现结的条子,不少商家因此生意受到影响,利润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依照中关村惯例,此类扎货案件多发生在节假日之前,如黄金周、春节等,所以村中商家大多在此之前开始采用现结货款的方式,来防止商家进行扎货,而平时则为了代理的产品能更好的走量,商家们并没有太多的去进行限制。
“真的没有想到,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不少商家这样表示。因为H家在村中作生意也有些时日了,不少受害的商家已经与他打交道超过3年以上,“交情问题”也是商户们受害的另一大根源,大家再次感受到诚信危机。长此以往,除了自己,是不是谁都不可信了呢?
另外,中关村打条机制也是多次“卷包案”的祸根。无论是打条的一方,还是接受打条的一方,双方基本上都是代表个人,在市场中打条也是一种自愿行为,表面上这是赊销产品的依据,是商品流通领域的一种赊销行为,并不是正式的合同,所以这种现象和机制根本就无法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商户之间的利益也就得不到有力保障,就算出现卷包现象,如果涉及范围较小,则会被看作是经济纠纷。
确切的说,许多中关村人都承认:“打条是中关村的必然现象,近几年都无法改变!”但也正因为大多数人保持这种观点,并习以为常。主要是因为打欠条实际上是一种资金周转方式,所以被大多数追求最终利润的商家所认可。但就算商家手里有欠条,人跑了,东西没了,这白纸黑字也只能代表它是当时由“信任”作滋生的产物,也为“诈骗”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