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走多远? SONY单反相机前景分析
单反相机的竞争,说到底是镜头的竞争。尼康能在60年代崛起,70年代取代德国的照相机王国地位,依靠的是锐利而便宜的手动对焦镜头。佳能能够在90年代逐渐取代尼康的王者地位,依靠的并不是机身而是大群的自动对焦镜头。柯美的α系列单反相机口碑极好,但是它们却退出了,追究其根本原因是镜头产量不够。
镜头就是单反、尤其是中高档单反的生命——这就是相机行业的真理。SONY正站在跨入单反市场的大门上,虽然过去没有直接的经验,但SONY毕竟在相机行业有一定的资历,外加并购柯美、与尼康、蔡司的长期合作,可以说SONY在单反相机方面也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门外汉。

SONY并购柯美时间也不短了,已经足够SONY解决机身的技术问题,其中还发布了一款应用APS画幅的高端旗舰数码相机R1,可见SONY这1年时间的等待并不是花费在机身和系统上。柯美退出的直接原因被归结为自动对焦镜头的市场占有量不够、高级镜头产量太少,导致整个单反体系“积贫积弱”不能维持自身的造血功能。SONY目前的镜头线全部来自柯美,如果不解决镜头产量不足的问题,那难免会走上其旧路。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看到了,今天新闻的另一个主角——卡尔·蔡司。如果我们现在登陆卡尔·蔡司公司的主页会惊讶的发现,已经找不到相关相机镜头的信息了,而其版面几乎全部为天文望远镜、医学内窥镜所占领。是的,自从康塔福克斯停产以后,蔡司就彻底成为了镜头的代工厂;虽然光环依旧,但边缘化的趋势已经不可改变。虽然目前许多的SONY、诺基亚的产品上都带有卡尔·蔡司的LOGO,但有多少这样“不严肃”的镜头是在德国耶拿生产的呢?

应该说SONY单反的发布,给了蔡司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现在世界上最好的镜头是来自德国还是日本,在测试了SONY与单反配套的高级镜头之后自然就有分晓了。当然,被SONY收购的美能达线也不是吃白饭的,低端的通用变焦镜头应该是这条线的责任。在这种高低搭配的战略布局下,我们有理由看好SONY单反的镜头产品,尽管这种看好,仅存在于理论上。
市场前景分析:
SONY单反上市的时机把握的不好,产品不是慢半拍,而是足足慢了2拍。应该说数码单反的鼎盛时间是2005年上半年,虽然现在数码单反的蛋糕依然在做大,但是单体产品的利润已经开始慢慢滑落了。从新发布的产品看宾得ist、三星GX、奥巴E330-E500,都是一幅半死不活的样子,而老大佳能在策略上基本放弃了以350D为代表的低端市场,转而经营更高级的准专业产品。
不过SONY的市场号召力依然不可小看,虽然其光学技术的底蕴不足,但是在电子器件领域内的统治地位不可动摇。加之向来精美绝伦的包装和有力的市场推广体系,可以说SONY的企业形象正适合做入门级别的单反产品。目前SONY公司并没有声明发布的新产品将是几款,但作为销售数量最大的入门单反产品是SONY所不能不考虑的。由于SONY掌握着CCD元件的统治权,结合柯美α5D已经实现的成本控制,SONY α低端产品的价格优势可能会相当明显。因此今后的低端产品线很可出现,350D、D70S、D50、SONY α 4国大战的局面。
为了α系列SONY并购柯美、合作蔡司、还花大血本弄了个R1做实验,如果仅出个入门单反是不能向世人交代的。但是SONY高端产品的定位究竟如何,目前依旧是未知数。如果我们做一个最大化的猜测,SONY CCD + 柯美α9机身 + 蔡司T镜头,那么这个组合的定位就和佳能5D、尼康D2X相当。SONY的巨大前期投入直接昭示了它不居人下的野心,但在刚入门的情况下,就直接和两大传统巨头为敌,恐怕并不是明智的选择。究竟是一步到位,还是稳扎稳打呢?6月6号,我们将揭开最后的答案。单反相机的竞争,说到底是镜头的竞争。尼康能在60年代崛起,70年代取代德国的照相机王国地位,依靠的是锐利而便宜的手动对焦镜头。佳能能够在90年代逐渐取代尼康的王者地位,依靠的并不是机身而是大群的自动对焦镜头。柯美的α系列单反相机口碑极好,但是它们却退出了,追究其根本原因是镜头产量不够。
镜头就是单反、尤其是中高档单反的生命——这就是相机行业的真理。SONY正站在跨入单反市场的大门上,虽然过去没有直接的经验,但SONY毕竟在相机行业有一定的资历,外加并购柯美、与尼康、蔡司的长期合作,可以说SONY在单反相机方面也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门外汉。

SONY并购柯美时间也不短了,已经足够SONY解决机身的技术问题,其中还发布了一款应用APS画幅的高端旗舰数码相机R1,可见SONY这1年时间的等待并不是花费在机身和系统上。柯美退出的直接原因被归结为自动对焦镜头的市场占有量不够、高级镜头产量太少,导致整个单反体系“积贫积弱”不能维持自身的造血功能。SONY目前的镜头线全部来自柯美,如果不解决镜头产量不足的问题,那难免会走上其旧路。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看到了,今天新闻的另一个主角——卡尔·蔡司。如果我们现在登陆卡尔·蔡司公司的主页会惊讶的发现,已经找不到相关相机镜头的信息了,而其版面几乎全部为天文望远镜、医学内窥镜所占领。是的,自从康塔福克斯停产以后,蔡司就彻底成为了镜头的代工厂;虽然光环依旧,但边缘化的趋势已经不可改变。虽然目前许多的SONY、诺基亚的产品上都带有卡尔·蔡司的LOGO,但有多少这样“不严肃”的镜头是在德国耶拿生产的呢?

应该说SONY单反的发布,给了蔡司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现在世界上最好的镜头是来自德国还是日本,在测试了SONY与单反配套的高级镜头之后自然就有分晓了。当然,被SONY收购的美能达线也不是吃白饭的,低端的通用变焦镜头应该是这条线的责任。在这种高低搭配的战略布局下,我们有理由看好SONY单反的镜头产品,尽管这种看好,仅存在于理论上。
市场前景分析:
SONY单反上市的时机把握的不好,产品不是慢半拍,而是足足慢了2拍。应该说数码单反的鼎盛时间是2005年上半年,虽然现在数码单反的蛋糕依然在做大,但是单体产品的利润已经开始慢慢滑落了。从新发布的产品看宾得ist、三星GX、奥巴E330-E500,都是一幅半死不活的样子,而老大佳能在策略上基本放弃了以350D为代表的低端市场,转而经营更高级的准专业产品。
不过SONY的市场号召力依然不可小看,虽然其光学技术的底蕴不足,但是在电子器件领域内的统治地位不可动摇。加之向来精美绝伦的包装和有力的市场推广体系,可以说SONY的企业形象正适合做入门级别的单反产品。目前SONY公司并没有声明发布的新产品将是几款,但作为销售数量最大的入门单反产品是SONY所不能不考虑的。由于SONY掌握着CCD元件的统治权,结合柯美α5D已经实现的成本控制,SONY α低端产品的价格优势可能会相当明显。因此今后的低端产品线很可出现,350D、D70S、D50、SONY α 4国大战的局面。
为了α系列SONY并购柯美、合作蔡司、还花大血本弄了个R1做实验,如果仅出个入门单反是不能向世人交代的。但是SONY高端产品的定位究竟如何,目前依旧是未知数。如果我们做一个最大化的猜测,SONY CCD + 柯美α9机身 + 蔡司T镜头,那么这个组合的定位就和佳能5D、尼康D2X相当。SONY的巨大前期投入直接昭示了它不居人下的野心,但在刚入门的情况下,就直接和两大传统巨头为敌,恐怕并不是明智的选择。究竟是一步到位,还是稳扎稳打呢?6月6号,我们将揭开最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