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 缺人 缺保护 广东民间网站前行艰难



惠州“西子湖畔”,韶关“韶关家园网”,信宜“玉都风情”、“钱排风情”,潮州“小桥流水”,阳江“阳江天空网”……我省各地普遍活跃着这样一群具有民间性质的网站、论坛。它们均由当地热心人士创建,一方面成为当地群众表达民意的渠道,一方面聚合当地民间力量,或建言献策或致力于公益爱心活动。
然而,资金的缺乏导致它们大多只能以“朋友帮忙”维持运营,游走在生存与关门的边缘。
做公益,网友自筹经费
“惠州百姓都是喝这些水的,感觉很爽。”惠州西子湖畔网站的网友“偕佬仔”站在东新桥码头边,和其他网友一起为满载着水浮莲凯旋的打捞船欢呼。
他们穿着印有“西子公益”标志的义工服,橙色的身影在绿水东江上格外耀眼(见左上图)。
2002年,“西子湖畔”的创始人本着为惠州市民提供生活信息的初衷,创建了“西子湖畔”。8年前,在行政单位工作的“西子湖畔”网友“思旭”和几个朋友在“西子湖畔”发起建立义工组织“西子公益”。激励大家坚持下来的,是网站公益活动中网友的热情。“在这个平台人人平等,富人穷人都可以做公益”。2005年,西子湖畔网络有限公司成立,目前已有员工90人。
去年,一个企业通过“西子公益”为孤寡老人和贫困儿童捐赠了月饼,“他们相信我们做慈善的透明度”。
“思旭”强调的“透明”,更体现在义工内部的财务分配上。公益活动没有报酬,活动经费都由网友自己分摊。“思旭”和其他组织者每次都在网站上把财务和开支贴出来,请网友监督。
传信息,呼吁富人做公益
2005年10月,在深圳工作的信宜人“冰河”创建了“玉都风情”论坛,初衷是宣传信宜当地的风土人情。相比较“西子湖畔”,玉都风情网5年多来广告收入一直不佳,靠站长和几个朋友自己掏钱维持经营,做公益活动。
去年9月21日,茂名遭遇特大暴雨洪灾,玉都风情网通过网友筹集了大约一万元修建水库。
在“9?21”洪灾救助活动中,还有钱排风情网网民的身影。今年30岁出头的李启辉是茂名信宜钱排镇人,2006年8月7日,做货运生意的他取网名“洪八公”,创建了“钱排风情”论坛。4年多来,除媒体报道过的大型活动外,“小型活动也组织了几十个”。
两年前,“眼睛仔”加入。去年,他成了网站的版主,和网友一起开展了多次救灾活动。“我们什么回报都没有,自己驾车出去做好事。”他说,做这些事情的人都不是有钱人,但宗旨就是把“有人需要帮助”的信息传递出去,让有钱人来帮忙。“把富人的东西传递给穷人,我们只是中间的一条线。”
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
25岁的陈安辉,是阳江天空网的一名灌水版主。该网站给当地的人提供了诉苦的平台,推动各种权利的公平。
据了解,各地的民间论坛都曾为各大媒体提供了不少新闻线索。它们是新闻报料的“突发兵”。由于没有采访权,这些网站的编辑们在管理帖子时,大多通过网友发布的照片对报料信息进行核实。“有时候我们会直接和网友聊天,再三确认信息的可信度。”阳江天空网的版主介绍。
然而,强大的监督功能却经常给网站带来“麻烦”。
“经常被要求删贴,甚至被恐吓。”有的网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网站创建初期,他们就意识到这方面问题,但“网站要有质量,就要让再小的地方问题都能呈现,让各种信息都能在论坛里交流,让有关部门看到民意,为大家解决问题”。
而“坚持”的结果,也让个别网站经常得罪当地企业,“企业不在我们那投广告,我们经营很困难。”
与此同时,这种坚持也使它们赢得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尊重。“西子湖畔”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惠州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该民意平台,“基本每个部门都有专员搜集网络信息,及时帮群众解决问题”。2008年,有网民在网站上提到在惠城区没有公交车去淡水,“相关部门对帖子的重视,不到两个月,惠南公交线就开通了”。
声音
“网站能帮助政府及时纠错”
民间网站的力量显而易见,但资金、人才、技术及法律保障等问题让其发展举步维艰。
“冰河”表示,对于大多数处在起步阶段的民间网站,其广告收入很少,除了空间费、服务器费用,网站需要大笔费用搞活动,“做爱心的人能自己出十次、百次,但不能永远都出”。与此同时,大量的民间网站靠“朋友帮忙”维持运营,工作人员没有报酬。
人才同样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二三线城市,优秀的网站从业者稀缺。而随着网站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尤为突出。
“冰河”透露,网站很容易招致黑客攻击,“很多是敲诈型的,服务器有一点漏洞,他们就会攻击你,威胁你给钱”。
法律及政策保护不清晰,更使民间网站站长们头疼。它们普遍感觉“现在政策上让人不放心”,“没说要打击论坛,也没有鼓励,很含糊,因此很难发展。可能今天弄好了,明天就遭到打击”。
对网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个问题。“西子湖畔”网站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一些网民正常的意见表达被肆意蹂躏”。“洪八公”则表示,现在网民都怕ID泄露出去,看贴的很多,回帖的基本没有。
而最要命的,是网站的定位与资质问题。2000年11月7日颁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林爱珺教授认为,民间网站和论坛上发布的信息是否属于“新闻”值得探讨,“我认为是不属于的,不应受太多的限制。” 林爱珺表示,我国现行互联网法规对于民间网站从业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网民的权利缺乏明确说明,这也让民间舆论监督网站在发展中遭遇明显的法律困境。
虽然困境重重,但几乎所有受访的民间网站都表示要坚持把网站做下去,“各地政府能更及时地发现、解决问题,地方群众就不用跑到市里或省里反映问题。很小的事情,你老是不帮他处理,他一定会去上访”。
作为与实体组织相对的虚拟平台,民间网站的巨大力量来自网络,并通过民生服务和公益服务,回归社区实体,推动城市和社区的发展。
“西子湖畔”作为民间网站初步成功的例子,树立了政府各部门与民间网站互动建设文明城市的模范。正如阳江天空网的陈基策所言,民间网站“要为生活在社区中的每个人寻找春天”。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