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骨干网核心应用 促进IPv6产业化
在IPv4时代,由于天然的带宽、流量等原因,很多应用和业务没有办法实现;而当IPv6成为大趋势时,人们可能还无法清晰预见IPv6究竟能带来多少惊喜,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必然会出现业务和应用的创新。“从2009年开始,曙光对信息化的关注将转向注重应用的提升。”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岳平说。
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的耕耘,网络基础的建设、支持环境的搭建等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优势。未来信息化的重点可能更多的是在管理层、资源共享、网格建设方面的尝试和发展,由于很多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受到国家的关注,而且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也非常高,所以曙光不再只是关注信息化,而是为IPv6用户提供应用的支撑。张岳平表示,今后曙光的IPv6应用的战略体现在四点:关注骨干、统筹核心、把握关键、兼顾成员。
关注骨干网核心应用
当前,IPv6骨干网络已经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也已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Pv6骨干网络(IPv6),并且政府正计划进一步加大对IPv6试商用的推进力度。张岳平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适应基础网络的发展,曙光将关注骨干网的核心应用,通过与广大IPv6相关成员的合作,对骨干网的IPv6核心应用进行深入的了解。
除此之外,曙光将在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所涉及的服务器、存储产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张岳平说:“我们要加大服务器产品和高性能计算机应用层面的研发力度,将一系列与绿色节能、虚拟化、集群管理等相关的软硬件产品陆续投入市场,为IPv4/IPv6用户提供易用的全套解决方案,使其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节约成本。”
从IPv4过渡到IPv6,硬件和软件必将增加IPv6本身特有的一些新的关键技术,如何把握这些关键技术成为曙光在未来增强自身产品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
“与其他硬件厂商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曙光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我们强调的是如何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方案,在应用层面加强投入,同时满足两代互联网用户的需求。”由于曙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应用的重要性,因此,曙光不仅仅是提供某一种硬件产品,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在应用层面上进行提升。曙光逐渐与一些IPv6用户尝试合作,并与相关成员保持联络,参与到他们的典型应用中,更多的是为用户提供高性能的应用系统,提升网络的应用水平。推动数值模拟计算和产业化
如何将关注点落到实处呢?曙光认为“数字校园”、“校园一卡通”等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曙光一直以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的身份关注信息化的发展。现在,曙光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信息化,在教育科研改革方面为IPv6的教育用户提供更多应用上的支持。因此,曙光提倡这样一个理念:数值模拟计算。张岳平说:“我们在传统的研究和实验中增加数值计算,那么高校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数值模拟,有一些在常规环境中无法实现的实验,比如基因工程的某些实验,就可以通过高性能计算来实现。”
为了适应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的需要,曙光推出了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曙光5000,在基础架构上采用HPP(Hyper Parallel Processing)体系架构,融合了Cluster和MPP两种计算机的特点,使得浮点计算达到了230万亿次,根据用户的应用需求选配不同的网络。
对于一些教育科研的重点实验室来说,有时也有短期的和小规模的的计算应用需求,而曙光的个人高性能计算机PHPC100体积小,易于部署和使用,单台配置5个计算模块和一个管理模块,拥有40个处理器核心,极低的噪音和良好的散热,使其不需要配置专业的机房,可以和PC机、工作站一样,摆放在正常的办公环境内使用即可。
“曙光对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是不遗余力的。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已经将高性能计算列入中长期规划。我们开始参与国家千亿次的高性能计算的研发中,在未来两年就会推出相关的产品。这有助于未来互联网用户提升设备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张岳平说。
曙光正是通过数字实验的理念及产业化的行动来进一步与教育领域加深合作,从而推动应用层的提升,提高师生的教育科研和学习的效率,实现对IPv6的关注点的落地。
目前曙光已经拥有从低端到高端的全线产品,包括基于英特尔芯片架构的I系列产品和具有AMD架构的A系列产品。另外,由于曙光的用户涉及面广,包括气象、物理、生物等多种领域,因此,曙光为用户配备的服务人才对于自己所服务的领域也有深入的了解。张岳平认为,全面的产品和综合性服务团队将为IPv6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谈及未来的发展,他表示,早期的曙光更多的是提供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而对于提供的平台在用户的研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效果没有做更详细的交流和调研。今后曙光将有重点地尝试与学校进行后期的交流,在自己的平台上做测试、做优化。
由于IPv6是一种新生事物,还有大量的用户没有进入到下一代互联网的大潮中,张岳平透露,接下来曙光将与相关部门共同合作,推动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尤其是高性能计算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应用,为用户提供相应的IPv6应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