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拦路之虎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让广大中小企业身处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对他们而言,资金周转困难无疑更是燃眉之急。然而,在对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人们普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这些误区恰似中小企业融资的"拦路虎"。"拦路虎"不除,中小企业融资难就会成为永远解不开的死结。
为了考察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与融资环境,课题组于近日到江苏盐城、安徽滁州和浙江台州等地调研,在走访相关政府部门、主要金融机构和部分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在对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人们普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那么,藏在很多人心目中的"老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一言以蔽之,无非嫌贫爱富,观念落后,"见死不救"。
众所周知,我国的大银行尽管在银监会的敦促下设立了中小企业专营机构,但中小企业贷款份额仍然偏低。问题有二:一些中小企业觉得大银行设置的门槛"过高",认识上的偏差让其对银行望而却步;而银行则觉得中小企业不是优质客户,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对银行而言,虽然大企业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的盈利情况基本相同,但小企业贷款的劳务成本更高。
前一个问题,说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仅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负责人的各类信息缺乏了解,而且中小企业对银行业务也不甚了了。在有资金迫切需求时,这些企业首先想到的是民间借贷或求助于中小金融机构,根本就没有把大银行纳入解决方案。后一个问题的存在则说明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大银行青睐大企业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计划经济时代。在银行看来,大项目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且通常有政府信用"撑腰",因而对大项目的争夺乐此不疲。但事实是,大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数量毕竟有限,大项目的贷款风险一直被严重低估。
相比之下,被认为"贫贱"的中小企业却有着独特的吸引力: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其市场潜力巨大;中小企业在与大银行交易时处于相对被动与弱势的地位,大银行完全可以通过利率定价覆盖可能存在的风险。
而各家银行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方式几乎无一例外是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更是观念落后的直接体现。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有效资产作为抵押,即使其增长潜力可期,也被银行拒之门外。如一些处在创业阶段的企业,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没有及时拿到土地证,建在土地上的厂房也因而拿不到房产证,这使得急需资金的他们入不了银行的门。
由于抵押物和担保公司或担保人的存在,银行将风险全部化解或转移。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凸显不出来,不利于审慎经营理念的树立。其实,抵押物或担保公司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其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反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
即便求之于时下兴起的小额贷款公司,亦是难脱窠臼。尽管他们作为银行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但其贷款模式跟银行相比可谓换汤不换药。虽然小额贷款公司所认可的抵押或担保方式比银行灵活多样,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选择,但这种经营模式的弊端与银行如出一辙。
而一则流传甚广的笑话更是将银行只愿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的"见死不救"形象鲜活呈现--"银行家是什么人,是大晴天想方设法借伞给你,在雨天要你还伞的货色"。企业越不需要钱,银行越愿意贷款给它;企业现金流越充沛,银行越放心把钱交给它去运作。银行信贷市场上演绎的这种"马太效应"反映出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另一面。
急需钱的企业其报表往往难看,过不了银行的信贷审核关,感慨融资难的大多是这类企业。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国情下,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业务模式应建立在"关系型融资"基础上。企业之所以能够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支持,是基于双方的了解与信任,而这种了解与信任是双方长期合作与重复博弈的产物。双方的信任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更提高了每一方的违约成本,使双方的后续交易能够顺利达成。
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其生存之道在于同有关银行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对银行来说,培育客户基础与保留客户的关键在于同客户建立并保持融洽的关系。企业处于顺境,关系的维持并不难。关键是当企业遇到困难或面临生存危机时,银行能否雪中送炭。这既是检验双方在顺境时建立起来的关系牢靠与否的标准,也是衡量银行对这家企业的重视程度的尺度。
驱除"拦路虎",根治嫌贫爱富、观念落后、"见死不救"之症,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茁壮成长的土壤,是银行谋求长远发展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