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球”不是IBM的“独角戏”
当IBM提出了跟地球、城市相关的宏伟生态蓝图时,除了向它投去佩服的目光,人们也会质疑其实现的可能性和难度。
IBM并非没有自知自明,在IBM高管看来,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协作”和“合作”。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特别强调,IBM要发起一场“大合唱”,而不是“独唱”。这种合作和协作来自于技术,更来自于商业。
技术上,要达到所有系统的感知、互联互通乃至智能化,设备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是最为基本的。即使IBM有着更广泛的产品线,也难以覆盖到城市和地球的方方面面。
钱大群提出了技术上“联合研发”的方式。这种方式一反IBM独自研发出产品和解决方案,然后向各方推销的方式。而是俯下身子,由研发团队和各个城市合作,和城市重点行业合作,共同开发出一套适合该城市的发展策略和实施规划,并提供相应的软硬件和服务支持。在研发平台上,IBM也敞开大门,呼喊众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发解决方案,一起来为客户提供服务。
相比于技术,商业和业务上的协作和合作更难
原先每个系统都是封闭的、不开放的,要互联互通就必须推倒各自的围墙。但有的围墙内的花比较“漂亮”,有的比较“丑”,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呢?花多且漂亮的一方肯定不乐意。有什么样的机制可以保证资源共享的公平呢?
在6月份杭州的黄龙酒店建设“智慧酒店”的发布会上, 黄龙酒店一连签了5份协议。协议涉及三大电信运营商、IBM、广播电视机构等等。能把这些各自行业的大佬都整合在一起做事情,据说是因为黄龙酒店在当地的影响力。如果是稍微弱势的机构,恐怕整合起来没有这么容易。而其他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等项目,都需要各个方面的协作,这涉及到利益的分配、职能的划分等等方面,都是棘手的问题。
在中国,技术从来都不是实现某个愿景最为关键的惟一因素,商业和人情也才是。因而,在中国迈向智慧化的路上,我们需要高瞻远瞩,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更需要建立符合中国人情的激励机制。(计世网 杨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