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危中变招 科技创新放大效益
科技创新放大效益
最近,记者在资阳调查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危中“变招”,逆势崛起。“二期精品叶绿素生产线设备已安装到位,预计9月底就投产试营业。”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制品公司行政主任李颖说,一吨精品叶绿素市场行价是70多万元,而公司目前生产的糊状叶绿素一吨产值5万余元,效益差一下拉开了60多万元。这样的“巨差”得益于公司投入巨资研发的在国内叶绿素生产行业唯一的“连续逆流提取生产线”。
危机之下,该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占领蚕桑产业链的顶端,抓住附加值最高的蚕沙加工“牛鼻子”,使蚕沙加工成叶绿素后产值效益放大了3.5倍至10余倍以上。
尽管遭遇了去年全国丝绸行业低迷的“重创”,而乐至蚕桑产业今年却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效益,县域茧款收入7212.8万元,丝绸业年产值预计达2.35亿元。
乐至蚕桑局副局长龚国认为,这与蚕桑加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密不可分。“目前,我们正积极与西南大学联系,力争引进技术开发加工蚕蛹中的蛹油和蛋白附属品等。”
规模经营抱团出击
6月24日,简阳贾家工业集中区。五雄建材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熊伟一直瞅着电脑:“水泥又降价了!”随着震后省内外水泥行业巨头纷纷进川“淘金”,进入5月,四川水泥行业受供大于求影响,旋起“降价风暴”,幅度达100-120元,最低的已经跌到360元一吨。对此,五雄建材却稳住阵脚,迅速加快二期工程上马,并斥巨资购入辊压机、球磨机和中央自动控制系统做大规模,使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达100万吨,最高可达200万吨。在强健自身时,公司还主动与川威集团所属星船水泥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并正与川内水泥行业老大峨胜集团洽谈合作,形成上下端产业链条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已与成都一建筑公司达成了50万吨购销协议,有效解决了眼下水泥销路问题。”熊伟透露,公司正与中铁二十三局接洽,以期靠强发展。目前,公司已累计完成1亿元的投资。
精打细算管理制胜
金融危机之下,餐饮行业受到的影响必然传导至豆瓣酱等上游相关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对我们小企业而言,关键在于开源节流。”四川星华食品公司老总朱国均抖出危机制胜“秘诀”。他还降下身份,兼职做起了一个普通员工的工作。
面对市场萎缩,朱国均提前备战:适逢去年辣椒收割尾期,价格走低,朱国均筹资180万元一口气购进1200吨鲜辣椒、500吨干椒、20万斤盐巴、120吨胡豆。“现在原料行情普遍上涨了。”朱国均去年末的一个小算盘就让他狠赚了一笔。
同时,朱国均还在机器设备上下功夫。他买进了打椒机、翻晒机,节约了30个劳动力成本。“甚至连一盏灯的费用都在计算之中。”朱国均说,做好细节管理才能挺过危机,化解风险。依靠多种精打细算的管理措施,朱国均成功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见效益的目标,今年预计产值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