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回暖信号不明显 监管部门未定论
前几天,李筱砚拒绝了一家制造芯片的高新技术小企业的贷款要求。这家企业的董秘托熟人找到李筱砚,拿着600万美元的意向订单希望能开出信用证贷款。“我们不懂芯片技术和市场,没法考察项目的好坏,没有正式订单我们就不能贷给他们钱,只能回绝他们。”李筱砚说。
李筱砚是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的支行副行长,主要负责信贷业务,多年来在数家金融机构工作过。她自己对中小企业客户其实很有好感:“作为客户,他们忠诚度很高,也能感到他们对事业很执着。”但从她的经历来看,在国家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旧没怎么缓解。
在去年底今年初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时候,不少银行采取了现金为王的策略,“可放可不放”的贷款项目被暂时搁置。尤其是李筱砚所在的股份制银行,不像四大国有银行那样能得到不少的风险较低的中央投资和基建贷款项目。“事实上,我们呆坏账也增加了一些,但这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我们只能尽力减小损失。”李筱砚说。去年年底,李筱砚和她的团队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信贷发放考核力度,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
6月份以来,经济好转迹象逐步增多,社会投资和信贷需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在李筱砚看来,经济“回暖”信号并不明显,监管部门是否对信贷政策微调也未有定论,一切都不太清晰。唯一较为确定的是,伴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张,银行的盈利压力比去年已经小了许多。不过,盈利压力减小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放松风险控制。“如果出现呆坏账,就得拿利润去拨备。这太厉害了,利润再多也不能这么干。”李筱砚表示。
除了银行方面的风控要求,中小企业对信贷政策缺乏了解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李筱砚的支行,大型企业融资比例一般占70%以上,其中主要是国有企业。在她眼里,很多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始终没有打过从银行贷款的主意。“贷款的类型比较单一,考察方式和手段也有限。中小企业一直都很缺乏用于抵押的不动产,货币政策怎么宽松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而且很多时候中小企业并不了解国家的信贷政策,也不了解银行的贷款流程。”
即使是在目前宽松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意愿仍然很低。“原以为最近来贷款的小企业会比以前多很多,可事实上没什么大的变化。”李筱砚说。
李筱砚认为,缓解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有两个方面需要改变:一是中小企业要建立完整的企业信用登记系统,二是银行要改变只有固定资产抵押才能放款的模式。“比如考虑针对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而贷款,监管层也有能力在这些方面实施监控。”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此非常关注,一直在积极探讨贷款形式的创新。比如,对中小企业贷款采取区别于传统贷款的考察方式,相关政策有望择机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