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纾困给我们的启示 中小企业困境
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出席电台节目时表示,刚宣布的168亿元纾困措施,应足够助市民渡过今年的经济难关。他又预料,会有50万市民于9月收到退税支票,80万人今年不用交税。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香港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和市民共对危机、共渡难关。
最近,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香港政府又决定,把政府贷款担保由过去的七成增至现在的八成,从而让更多的“边缘个案”纳入到政府担保之中,使更多的中小企业享受政府担保支持。同时,由政府与银行商讨,进一步放宽对企业的信贷。
据了解,仅此一项计划,已经在短短的数个月之内让8千余中小企业受惠,受惠金额高达160至170亿元,由此使14万多人得到了重新就业的机会,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将退税额由6000港元增加至8000港元,预计香港今年将有80万人不用交税
对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纾困政策,香港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虽然任何措施都难以直接覆盖所有人士,但这次推出的多项措施应可保就业,间接令各阶层人士受惠。同时,政府将继续留意市场发展,若情况转坏,不排除再推出新的纾困措施。
我们可以发现,香港政府应对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支持,达到促进就业、促进社会的稳定的目的。
我们知道,中小企业是就业的基本力量,70%的就业岗位都来自于中小企业,保护了中小企业,就是保护了就业,保护了社会的稳定。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也一直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似乎并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并没有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小企业融资难、税负重、生存环境恶劣等问题,始终伴随在中小企业的左右,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枷锁。在地方政府的眼里,只有顶天立地,没有铺天盖地,只有大企业、大项目,没有小企业、小项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应对危机出台的各种政策资源,也大都被大型国企所占有,很少顾及到中小企业。也正因为如此,中小企业关闭、歇业、停产、关停产的现象十分严重,职工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中央随之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到了地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也大多拳头打在海绵上,没有多大的力量,中小企业仍然游走在政策的边缘地带。
所以,香港政府纾困之举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就业大国,要想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从金融危机的困境中走出来,在“保增长”的同时,还必须“保就业”,只有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才是最有效的经济增长。要想充分就业,就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中小企业以最大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融资难的问题,能否也象香港政府一样,以政府担保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决信贷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对中小企业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只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或减免。至于因此造成的财政减收,通过压缩政府行政开支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