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云”服务引发思考 路在何方?

5月6日消息,在台湾昨日的一场IT尖端通信研讨会中,主持人如是询问台下近400名参会人员(含系统设备商、软件开发商与企业通信人员):现阶段你比较愿意率先采用的云服务有哪些?决定购买的参考点是什么?
答案揭晓,电子邮件、视频会议、文书软体与电子表单等办公室自动化系统(OA System),有助于企业了解客户需求的社区网站系统(SNS),以及网络频宽、储存空间与服务器运算资源等基础设施服务,是参与者将优先考虑采用的云服务。
至于如何挑选?基本上可将之归结成互通性、便利/即时性与安全性等三个标准。
针对上述评估标准,参与该研讨会的中央研究院网络计算团队负责人林诚谦指出,互通与安全这两点其实有一定程度的抵触:要做到整合/互通就一定会面临到安全或机密外泄等问题,是故,当使用者在选择云服务时,势必得做出抉择:走云线路还是自建,以及要安全还是互通。
而负责云运算业务的台湾谷歌资深软件工程师叶平则表示,谷歌在规划各项云服务时,也是以使用者提出的互通性、便利/即时性与安全性等三点为主要准则;他特别指出,为落实互通性,谷歌将循序开放出每个谷歌云服务的应用程式界接口(API),也就是说,使用者不用担心会被谷歌绑死,随时都可以从谷歌提供的云服务转至其他同行的服务(反之亦然),也不需要担忧资料会一去不复返。
笔者认为,从与会者的回应,以及参与该讨论的IT人士回覆中,隐含著以下四个值得深思的议题:
第一,最基本的互通性问题尚未解决:IT厂商得先建立可连接众多云朵(含私有云与公有云)的服务互通标准。
无论使用者是否决定要将云服务的内容与自家系统相连结,或者是将A、B与C厂商提供的云服务相互连结,云服务供应商都该先解决服务互通这个问题,因为,使用者并不希望云服务商也跟软件商一样,甲服务无法与乙服务互通。
关于该点,已有某些原厂著手解决,如宣布参与开放云宣言(Open Cloud Manifesto) 的人士,虽然,仍有部分人士表示其所提供的服务没有太多问题,因此暂无加入该宣言的意思,如Amazon.com与微软(Microsoft)等。
针对该点,趋势科技董事长张明正表示,鉴于亚洲市场与欧美市场对云服务的需求不大相同,以及各国对于云服务的开放程度、要求不一,趋势科技确实有计画偕同相关厂商一同商讨符合亚洲云服务市场需求的互通标准、甚至是合推云服务,但目前尚未有具体计画。
就连三年前即开始投资云服务的趋势科技在云服务互通这个议题上都还没有最佳答案,更不用说有意进军该市场的其他厂商了,但因服务能否互通等不但是获取使用者信任的关键,亦将左右使用者是否会对此买单,因此,建议欲进军云服务市场的厂商们,先解决这个最迫切的问题,至于方法?除参与云开放宣言计画外,建议也与对该市场有兴趣的厂商,一起坐下来好好洽谈如何互通。

第二,云服务非万能:企业得先抉择好哪些通信系统摆云、哪些摆自家,以及对应的管理机制。
虽然上述研讨会的主持人不断高喊:信云者得永生;但真实的状况是,云服务虽有助于企业提升作业效益,但在考虑安全/机密性等议题后,企业多不可能将所有资料、应用全都放在云上,举例来说,参加该场研讨会的某位人士即表态,其或许会考虑透过谷歌提供的某些云服务取代文书系统、或者改以承租运算资源等云服务的方式取代自行部署,但要其将核心系统等全搬到公有云里面,则不可能。
是的,云服务非万能,无论是一般使用者或企业皆然;对企业来说,或许可透过云服务节省掉某些软件购买授权开支、增加协同合作的作业效率,但前提是,企业已釐清:哪些服务适合放在云端、哪些服务适合放在自家通信系统环境中。
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将哪些服务放在云上面:首先,建议透过云服务执行那些必须让上下游合作伙伴、客户一同分享作业进展,甚至是有助企业挖掘出客户需求的新兴应用系统,如可促进资料交流、互动状况的社交平台系统。
第三,相关人才尚未备齐:拟一同建置完整的人才培训体制。
云服务的兴起除意味著用来连结人与云的终端装置运算能力高低不在重要外,另外一个关键是,软硬件开发人员有无能力开发出一体适用(各种终端装置)的云端服务:不能在将云端服务的开发逻辑设想成专为某系统或硬件装置而生的开发工作。鉴于上述转变,不少IT厂商开始释出相关课程、甚至是举办有助于活络云服务的竞赛活动。
“谷歌之所以会从去(08)年开始到台大、交大开设云端运算课程,即是为协助学生与开发人员釐清,如何开发云端服务,”台湾谷歌总经理简立峰指出,在云服务的世界,系统与终端硬体装置都将只是一个连结云端服务的窗口,在这样的状况下,开发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是:还必须抱持逐一为每个系统及硬件厂商开发各种专属软件的心态吗?台湾开发人员开发的软件服务是否一体适用于每朵云?
事实上,除台湾谷歌积极于协助台湾的学生与开发人员了解如何开发云服务,Yahoo与台湾微软亦积极于走访各大专院校,协助其了解何谓云端运算、云端服务;除此之外,趋势科技更于日前偕同台湾IBM释出云端程式竞赛,让学生与开发人员得以实地演练一番。
由于云服务的开发工作别于传统的程式开发,因此,为确保有足够的能量前进云服务市场,IT厂商势必得偕同各式合作伙伴,一同在建构完整的人才教育训练体制,除非,厂商从头到尾都打算以国外人才为主力。
第四,欠缺创意营运模式。
“欲在云端服务市场抢得一席之地,台厂必须设法找出具创意的营运模式,”台湾IBM生物研发中心协理马绍宏指出,云服务市场的兴起确实代表著IT厂商可以另一种方式提供企业所需通信服务,但若传递服务的方式仍与既往(或现下)一样,那对企业的吸引力有限。
中研院也认同台湾IBM的看法,建议台湾的软硬件厂商应一同设法找出别于既往的服务型态,或者是赶紧整军提供完整的云服务方案。林诚谦举例道,就以现行的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与基础即服务(IaaS)等三种云端服务来说,提供基础即服务的厂商较少,在这样的状况下,众电信厂商若能伙同资料中心等相关同行一同提供该类服务,是必有助于其抢进云服务市场、进而提升营收获利。
台湾IBM与中研院的看法极正确,若IT厂商仅将云服务视作另一种产品服务销售管道,除难以吸引使用者青睞、购买外,亦可能让其陷入低价抢市的窘境,举例来说,确实有不少参会人士表态其有兴趣导入基础即服务(IaaS),但这可不代表业者推方案他们就照单全收,因为,其若无法祭出有别于走租赁(ASP)模式提供的产品服务,如宏碁eDC的代管服务,那又何必转换到云端去。
换句话说,IT厂商能否从使用者(含一般使用者与企业用户)的需求中,找到比较有创意、且有助于其提升工作效率或获利绩效的服务型态(或服务传递模式),亦是左右其能否从云服务市场胜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