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玩GPS 走在法律的钢丝上?
近期,国家测绘局公布三起查处的日本公民测绘违法案件,所采集的地理数据涉及重要军事设施和交通枢纽。此事,在“磨房论坛”等户外活动和自助驴友人气网坛中,引起高度的关注。GPS旅游发烧网友纷纷议论:出游玩GPS,怎样才不触犯法律?!
旅游活动,引入GPS定位这类科技工具,自然增添了不少旅游魅力。
先人们曾围绕着“我是谁?”进行了长达几千年的哲学思考,而现在的旅游发烧友则喜欢观察和追索“我在哪里?”这样的方位反思,所以GPS成了他们行囊里那些与数码相机、手机等现代科技工具为伍的出游伴侣。
目前,全球卫星定位手持设施走向民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手机内置了GPS、有内嵌了GPS的掌上电脑、更有GPS单体机等等。而喜欢经常使用GPS进行户外定位的出游人士,包括了四轮闯天下的自驾车一族、爬山涉水的吃苦驴友、定向越野活动的“山林野人”等等。这些GPS发烧友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三维空间定位里,发掘出精准旅游的乐趣。甚至一些民用导航的机构开发了“GPS导游”软硬件,为中外游客提供多语种的景区定位导游服务。
在茫茫的大漠里,GPS有时还扮演了求生救命的工具角色。去年5月,42名北京游客穿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时迷路,其中一名女性不幸身亡。幸好借助了GPS准确地定位,迷路的游客才可以向北京和内蒙古两地警方求援,全部被救出沙漠。
放在一般游客手里的GPS,其“精准”定位功能还必须确定一个民用的误差范围和禁止测量的地点,当然前提是这个误差以保证国家安全为基本原则。美国反恐电视连续剧《24小时》里,正方主角利用GPS打击恐怖活动、保卫国家安全的剧情,敲击了不少GPS发烧观众的思维。那么,这个保证国家安全的GPS误差是多少呢,5米、10米、20米、50米、100米?
让GPS旅游发烧友们迷惘的是有关部门允许旅游民用GPS误差的标准没有明确、统一的数字界限。不过,若手持式GPS的精度达到几厘米或一两米,就得小心了。另外,切记不要驾驶装设了GPS的汽车或手持GPS走向军事设施或军用海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至于与境外机构组织和开展所谓“GPS定向旅游”之类的活动,也得保持警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五十一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那些以“GPS定向旅游需实地考察和事前测绘”为由、安排GPS测绘活动的,须事先向有关部门申请,方为稳妥之举。
GPS,说到底是走在法律钢丝上,一不小心可令我们失足,但只要我们常敲警钟,别过分追求和沉迷那些精准的定位数字,别对军事设施和军事区域萌生好奇,它一样可以旅趣横溢:附近有什么好吃的?方圆5公里范围内,有多少个加油站解决油荒?最近的公厕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