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亚洲集团:联想国际化进程三大启示
北京时间2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总部位于北京的市场研究公司沃尔夫亚洲集团(Wolf Group Asia)总裁兼CEO戴维 沃尔夫(David Wolf)今天撰文称,联想集团周四已宣布该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将重新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这说明联想高管层已在对近年来所实施市场策略进行总结,并将重新专注于中国本土市场。
联想周四还宣布,现任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接替威廉 阿梅里奥(William Amelio)担任公司CEO,同时任命罗里 里德(Rory Read)出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柳传志当天强调指出,联想今后将重新专注于中国本土市场。
沃尔夫表示,如果总结联想近年来的国际化进程经验和教训,至少可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一、并购活动并不能完全取代全球范围内的品牌扩张计划
联想国际化步伐始于2004年12月。当时联想宣布,将以12.5亿美元收购IBM PC业务部门。沃尔夫认为,收购IBM PC部门后,使联想的市场销售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但联想也因此面临着业务整合的挑战,同时更需要注重产品设计、企业管理和技术支持的水平,如此才能在国际市场同惠普、戴尔等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二、国际化进程不能操之过急
在联想收购IBM PC部门之前,联想主要业务位于中国本土市场,而IBM当时希望加强其全球范围内的盈利水平。联想收购IBM PC部门后,应该采取稳扎稳打的措施;尤其是针对全球不同市场,可采取“步步为营”方式,而不必同时全线出击。
三、更加注重品牌管理效率
2005年8月,联想决定在其PC机产品外部去掉“IBM”标识,而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联想收购IBM PC部门后,五年内可继续在PC机外部使用“IBM”标识。如今回头一看,联想过早放弃“IBM”标识似有商榷之处,毕竟“IBM”品牌的影响力很大,联想可首先借此在国际市场拉动销量,然后再考虑推广联想自家品牌。
沃尔夫还表示,对于联想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还可总结一下以下4个问题:
1、是否曾低估了“IBM”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2、是否曾对“IBM”标识加以充分利用;
3、是否做好了全球范围内的广告投放和企业公关活动;
4、是否做到了立足本土和国际化的协调统一。
沃尔夫最后指出,今后数月对于联想的市场发展将格外关键,杨元庆每制定出一项市场计划,都需“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