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报价¥31.70|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教育,综合,荆惠民
品牌:荆惠民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66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300076491
·条码:97873000764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地位?如何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如何使中华传统美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凡此种种,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一书,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仁义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由来、发展和基本内涵,并对其新的时代内涵进行了全新探索。
本书定位于通俗理论读物和修身顾志读物,读者对象主要为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也可作为大中学生品德课的辅助教材和课外读物。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由来、发展和基本内涵,并对其新的时代内涵进行了探索。该书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中,并形成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离不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仁义礼智信”每一内容的深刻内涵,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要意义的认识。
目录
第一章 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一、仁义礼智信源远流长
二、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的发展
三、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定位
四、仁义礼智信与其他美德
五、着眼现实,赋予新内涵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第一章 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君子所贵在德。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诸侯
有德,能保其国;天子有德,能保其天下。
——陆九渊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深厚道德根基。正
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美德贯穿到一个人
的自身、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显著特征。中华
传统美德,既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品德基础,又是中
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它陶冶出一代代仁人志士,
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重
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
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一、仁义礼智信源远流长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其由
来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1.“仁义礼智信"的提出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德目被分别提出和确
立的阶段。
“仁”的提出,最初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
爱护人,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阐释和传播的。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
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
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
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儒家赋予
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予以倡导。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
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
德规范。
2.“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
首先把“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
子。在《孟子》一书中,“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共出现两次
。
一是在《孟子·告子上》,其文云:
公都子日:“告子日:‘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日:‘性可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