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陆天明最新史诗般的现实主义巨著)|报价¥23.60|图书,小说,影视小说,电视小说,陆天明
品牌:陆天明
基本信息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页码:510 页码
·ISBN:753132430X
·条码:9787531324300
·版次:2002年5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省委书记》是著名作陆天明继《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后又一部史诗般的现实主义巨著。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表现我国当代高层政治生活和高层政治人物的长篇小说。作家以史家的气魄、恢宏的气势、悬念迭出的笔法,在雄浑厚重的底色上,大胆地进入“省委书记”这一鲜为知的领域,成功地塑造了以省委书记贡开宸为代表的三代省委书记形象,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他们面对信念、事业、良心、家庭、情感、挫折和失误所表现出的激情和英雄主义悲壮。并向人们深刻昭示,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又怎样产生了那种为谋一己私利、不惜出卖手中权力和自身人格、良心的腐败分子。作品回肠荡气,曲折动人,保持了作家一贯的“勇为天下先”、“敢为人民言”的气度和“情节惊心动魄”、“人物入木三分”、“悬疑波澜重叠”、“意境回环深远”的创作风格,又一次实践了他向来抱定的“写作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认可、喜欢,就是要参与当下时代变迁”的信念。
作者简介:
陆天明,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1943年生于昆明,长于上海。十二岁第一次发表作品。十四岁去安徽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后因病返沪,病愈后又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0年代初,创作了第一个大型作品:话剧《扬帆万里》。1975年年底奉调进京,就职于中央广播文工团电视剧团编导组。80年代初至今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专职编剧。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啊,野麻花》;长篇小说《桑那高地的太阳》、《泥日》、《苍天在上》、《木凸》、《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电影《走出地平线》;电视剧《华罗庚》(六集)、《冻土带》(三集)、《苍天在上》(十七集)、《大雪无痕》(二十集)、《省委书记》(二十集)等多部。1999年,创作多幕话剧《第十七棵黑杨》。
作品曾多次获国家各种奖项。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者简介
陆天明,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943年生于昆明,长于上海,曾两次上山下乡,去安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0年代初,创作了第一个大型作品:话剧《扬帆万里》。1975年年底奉调进京,就职于中央广播文工团。80年代初至今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专职编剧。主要作品除本文集收入的长篇小说外,还有中篇小说集《啊,野麻花》;电影《走出地平线》;电视剧《华罗庚》(六集)(与人合作)、《不散的军魂》(十集)、《冻土带》(三集)、《苍天在上》(十七集)、《大雪无痕》(二十集)、《省委书记》(十八集)等多部。1999年,创作多幕话剧《第十七棵黑杨》。
作品曾多次获国家各种奖项,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媒体推荐
陆天明《省委书记》点燃电视剧与小说“双响炮”
作家或出处:奎龙 城市晚报
《苍天在上》、《大雪无痕》之后写什么?这是广大电视观众和小说读者去年以来谈及陆天明时,纷纷要提及的问题。期间有零星报道说,他在创作一部新的反腐电视剧,名叫《省委书记》。前些日子,这部电视剧在没有任何炒作的情形下,于南京悄然开机。陆老师也终于敞开了心扉,向本报记者袒露了这部“十六大”献礼作品的创作感受。
“可不是反腐题材剧”,话头刚起,陆老师就纠正了人们对这部作品的错误期待,他说,“《省委书记》是一部力求全面、准确表现我党高级干部情感、事业和自我完善过程的作品,反腐败只是其中的一条线,它涉及了改革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比《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的题材跨度更大,主题更纵深。挑战与超越《苍》、《大》两部作品,这是我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领导与我本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和剧本审查时的重要标准,现在摄制组的同志也正用辛勤的劳作延续和践行着这一初衷与标准。”
电视剧《省委书记》设计剧情为20集,由曾执导过《中国神火》和《中国商人》的苏舟任导演。曾在电视剧《红楼梦》中扮演探春的东方闻樱担任制片;主演是从《纪委书记》、《突出重围》、《天下粮仓》、《大宅门》和《雍正王朝》等剧目中脱颖而出的杜雨露担任。杜说:“我演过的许多角色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当官的,此次在《省委书记》中当的官最大。”
陆天明这样告诉记者,《省委书记》的确是近来描写我党干部形象与生活的作品中,主人公级别最高的一部,故事将延伸进中南海。上世纪80年代,李默然曾出演过《花园街5号》,其后郭中束的《走过柳源》、周梅森的《忠诚》、包括陆天明自己的《苍天在上》和《大雪无痕》,都塑造过省市级领导干部的形象,但把省委书记这一我党高级干部职位作为主人公的身份来塑造,还是头一回。在本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都表现出对高级干部调研、文凭等事情的热切关注。陆天明说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同时,全面、准确地表现高级干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情感与事业、抉择与阵痛、成熟与超越,是百姓对艺术的渴盼,是时代对艺术的呼唤。“中国文学、中国电视剧应该做这件事,我早就有愿望要做,幸运的是,现在的这件事我在积极参与。我在尝试用颠覆《大雪无痕》的手段和全新手法架构一种新的时代文学门类。我做得可能不成功,但毕竟开了头!”言至此处,陆天明显得很兴奋、很激动,作家的责任感尽现其间。
记者问他有没有去剧组探过班,他说没有,忙着在北京将剧本改成同名小说。去年由陆天明亲自操刀的小说《大雪无痕》随着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屡次加印。此番得知陆天明又有大作出炉,吉林、辽宁、上海、北京等地的多家出版社纷纷向其表露要争取出版权。小说《省委书记》将于本月月底脱稿,最终由哪家出版社来出版,陆天明说这还是个秘密,情节他也不想太透露,但无论如何,这本小说将和《省委书记》这部电视剧一样,成为精品。
陆天明:我写反腐小说
作家或出处:北京青年报
《苍天在上》曾经创造的40%的收视率和《大雪无痕》的热播让陆天明名动天下。今年六月,一部《省委书记》再次向人们见证到陆天明先生的写作功力。有理由相信,随着8月中旬由该书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强档时间的播出,陆天明将再次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而鲜为人知的是,著名作家陆星儿是陆天明的妹妹,而凭借《寻枪》一举成名的陆川则是陆天明先生的儿子。
陆天明为什么写一本火一本?他在创作反腐题材小说的时候,有没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他曾经接触过的省委书记们是怎样一个特殊的人群?陆天明对陆川的创作有没有影响?
■作品里都有一颗“滚烫的心”
省委书记也活得“艰难”
作家要善于和官方沟通
记者:从《苍天在上》到《大雪无痕》,然后再到今年上半年非常热销的《省委书记》,您的小说几乎每出一本就火一本。能谈谈您的创作吗?
陆天明:您提到的这三部小说,远不是我全部的作品。即便单说长篇小说,除了您提到的这三部,我还有《泥日》、《木凸》、《桑那高地的太阳》。从文学创作的意义上来说,我看重那三部被您提到的作品,不仅仅因为它们被社会广为知晓,我同样、甚至可以说更为看重我那三部没有被社会广为知晓的作品。我曾经在某个场合说过这样的话:“要让我自己来评价,《泥日》、《桑那高地的太阳》和《木凸》虽然相对来说没有《苍天在上》、《大雪无痕》那么出名,但是,在那里却隐藏着一个更真实更深沉的中国,同时也隐藏着一个更真实更深沉的陆天明,有我一番更真实更深沉、也许是更张扬的文学追求。”我相信,人们只要读过这三部长篇小说,都会赞同我的话的。由此可见,陆天明不是只写反腐败题材的作家。文学圈里把《泥日》、《桑那高地的太阳》和《木凸》这三部作品称作“纯文学作品”。对“纯文学”这个提法,我现在有一点怀疑。我觉得它有点不科学。这里不可能有那样的篇幅来展开谈这种理论性的东西,暂且就让它存疑吧。但是,从风格样式上,这三部和您提到的那三部有很大的不同,那是对的。您提到的那三部特别讲究贴近现实,更加关注现实的中国社会,从阅读和审美的取向来说,它们更大众化,更平民化,更多地消去了那些所谓的“精英文学”、“贵族文学”、“实验体文学”的痕迹。但无论哪一部作品,因为它们都是这个姓陆的家伙写的,万变不离其宗,我希望它们都不是无病呻吟式的东西,即便有时候实在熬不住了,要呻那么几下吟那么几下,也确确实实因为真“有病”,有“大病”。我的作品,不管是用什么笔法什么体裁在写,不管它们写什么,有一点是共同的,借用《北京晚报》报道《第十七棵黑杨》首演时用过的一个提法:读者都可以从中触摸到一颗“滚烫的心”。
记者:《苍天在上》和《大雪无痕》是两部立意很鲜明的反腐小说,而《省委书记》给人的印象好像反腐作为主线的立场有所改变。
陆:我没有“改变”我的“反腐立场”啊。《省委书记》不是一部反腐小说,但它还是写到了反腐。小说中,有一条很重要的情节链是表现反腐败生活的。我之所以没有把《省委书记》写成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反腐小说”,是因为当初确定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要“全面地写一写省委书记那样的高级政治人物形象”。要全面写一个像省委书记那样的“高级政治人物”当然不能只写反腐败了。只抓反腐败的,是纪委书记和反贪局长。但省委书记又必须抓反腐败。所以,《省委书记》这部小说既写到反腐败,但又没有把这件大事当做主线来写。这完全是从塑造人物的需要来定的,也是尊重了生活的真实。没有别的意思,更不说明我已经改弦更张。从内心的追求来说,今天这个陆天明还是过去那个陆天明。
记者:我听说您为了写《省委书记》这部书,曾经接触了不少在职和卸任的省委书记。能简单地谈谈和他们的接触吗?你眼里的他们是什么样的一个群体?有没有什么很特殊的事情?
陆:在组织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为了创作这样一部东西,我接触了几位在职的和退休的省委一级领导干部。接触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关起门来,单独跟我“促膝长谈”,谈两三天。有的只是一面之交,在某个大宾馆的大堂里,喝杯咖啡,粗粗地聊聊而已。也有几位拒绝了我的采访。无论是接受采访的,还是拒绝采访的,我今天都非常感谢他们。因为拒绝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它让我更具体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省委书记”这个概念的真实性。在此以前,“省委书记”对于我,和对于多数人一样,都只是一个很“空中楼阁”式的概念,一个完全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这次接触,也不能说十分深入。后来的写作,更多的还是凭借几十年来的生活积累——几十年来虽然没有接触过省委书记,但对其他层面的政治人物还是有所接触的。
这里毕竟有许多东西是共通的共同的,都是在同一个体制下形成的嘛,是同一范畴的嘛。同范畴的“感觉”是可以借用的。关键是找准某种感觉。由于我跟他们接触的不是很深入,不敢奢谈“这个群体”。从我接触的情况来看,他们作为个体,也是各不相同的。年龄相差一二十岁,经历、气质、个性上的差异就更大了。以我采访中所能接触到的那个深度,还涉及不到“品质”的层面。但直觉告诉我,他们在这方面也是有差异的。一定要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一句说了也许等于没说的大实话:他们活着,的确跟我们一般老百姓不一样,他们非常非常政治化。还有一点,也是出乎我意外的,他们活得非常“艰难”。当然这种“艰难”绝非我们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那些“艰难”,什么挤公交车啊、住房紧张啊、炒股被套啊等等等等。原来我想,他们官那么大,权那么大,完全能够想干啥就干啥。但接触下来,不是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他们在生活工作方面所受到的约束是那么多,真是出乎我意料。当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们都是一个使命感特别强的群体。小说里多次提到的“上对天(党中央),下对地(人民群众)”的这种感觉,我想是比较真实的。当然,他们也享受着我们一般人所享受不到的“特权”。但是作为一个“人”,他们也是要为这种“享受”付出种种代价的。
记者:您在创作《省委书记》的时候有没有一些阻力?
陆:我不愿意用“阻力”这个词,从《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到《省委书记》,涉及到政治生活中比较敏感的东西,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这些题材在我搞的时候,搞的人很少,我没有做过文学史的考察,当时我写的时候写这个的人很少,起码中央电视台没有播过这样一部涉及到高层人物的反腐作品,这样做的时候,上层的人要有一个思考,就是这样做对我们社会有没有好处?因为大家都没有做过。所以,我不认为他们是给我阻力,大家都在探索,我是探索写,他们是把关、拍板的,他们也要有一个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从表面上好像是给了我作者无形的压力,事实证明,经过思考以后,大部分人都是很支持这么做的。比如说《苍天在上》,中国作协、中宣部、中央电视台到上海文艺出版社都是非常支持的,《大雪无痕》也是这样,在过程中都有个探索,这个怎么写,那个怎么写,真正站出来反对你写这样的题材,反对你和人民结合、和时代结合的没有。大家都担心你这么做是不是好。包括写到《省委书记》,《省委书记》是个更敏感的话题,这么高的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样表现他,他们是很丰富的层面,着重写哪些方面,人民怎么看待,读者怎么看待,你怎么符合客观、真实和人民的需要?这些标准就比较难把握,整个过程中,你必须要考虑到社会,不是说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一个作家,不是说你替自己担心,你要为历史负责任,所以要善于和官方沟通。
■不要瞧不起被老百姓需要的东西
电视剧得考虑众多收视群体的口味
记者:像海岩、池莉都曾经因为作品被改编成电视、电影而轰动一时。有人认为您的作品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与作品的改编关系很大?您是怎么看待时下流行的电视(电影)播出后引发的对作品和作者的讨论。
陆:池莉的作品是后来才被改编成影视的。在改影视前,她已经是一个很有名“很火”的作家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说这种话的人其实并不了解中国的文学界。再说了,“因为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才那么火”,也很正常啊。很好啊。没有什么低人一等的啊。改编成影视,容易吗?当下影视作品千千万,有几部是能真正打响、真正被亿万观众称道的、喜欢的?搞影视也不是每一部都能火的。影视要火起来,难得很啊,也得有大本事。在影视二者中,有人更瞧不起电视。总认为,电视是大众的东西,很不具有“高、纯、雅”的品味(其实他自己也天天在看电视)。其实这种思维定势跟说河南人都奸诈、上海人都阴柔一样,是成见加片面。甚至有些刻舟求剑、指桑骂槐的意思。小说在中国过去是很俗的东西,坊间说书人嘴里的东西,叫评话,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包括戏曲戏剧,勾栏优伶的干活,都是让一些“成见加片面”的人很瞧不起的。当时他们瞧得起的只有诗,五言啊七律啊,还有词啊赋啊等等等等,空闲了,唱唱小令之类的。五言七律等当然好,但它挡得住普通百姓对评话、小说戏剧那一类故事性强,又比较接近他们生活的艺术样式的发展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挡不住的。后来小说戏剧果然就发展起来了。一度,一篇短篇或中篇小说,一个话剧能把一个作家抬成当代名人,于是小说戏剧和诗歌并列,也成了文学艺术的骄子。发展下去,现在有人又把从民间来的小说戏剧玩成远离普通百姓的贵族化的东西,拿出来打压别的艺术形式。谁愿干什么,都可以,但我想还是不要瞧不起另一种被老百姓需要的东西。时代在变化,传媒工具在发展。有了电视这直接进入千家万户的东西,能直接跟亿万民众接触的东西,它一开始也许会粗糙一点,幼稚一点,但它肯定是会发展变化的。假如,当年所有的人都用冷漠嘲弄的态度把还处于“坊间”的小说戏剧彻底扼杀了,今天还有谁能靠着“纯文学”、“纯艺术”的小说戏剧来挖苦电视呢?都要宽容。都要平心而论。为自己申请宽容的时候,别忘了也为别人申请一份宽容。关键是想着,自己手里玩的这点玩意儿,到底是为谁需要的。
记者:您是否也参与您的作品被拍摄成电视的过程,像演员的选拔是否要征求您的看法?
陆:我一般不参与我的作品的拍摄过程。这是导演的事,是掏钱拍片的“老板”的事(我没跟真正意义上的老板打过交道。我的“老板”都是我自己单位的领导)。他们要是瞧得起我,就跟我商量一下。我从来不主动要求参与选演员,更不会死乞白赖地要下戏组去“监察”什么。这一点,即使出名后,我也很知趣。但当时选曹颖,好像有人跟我商量过,起码是事先告诉过我。我是投了赞成票的。我至今也不为这一票后悔。电视剧嘛,就是得考虑众多的收视群体的口味,不能纯粹地从表演学的角度来看。当然,这两者得找一个结合点。要兼顾。《大雪无痕》的导演在这方面我认为是做得比较好的。
记者:您是否也像普通观众一样按时收看《苍天在上》、《大雪无痕》?您对这些电视剧的拍摄满意吗?
陆:我看啊。看的时候急不可耐咧。这两部片子的导演挺尊重原作的,我也非常尊重这些导演。不瞒您说,这两部片子我是一集不落地看,看得我心惊肉跳,热泪盈眶。一直到现在为止,每每听到它们的片头曲片尾歌,我仍然激动不已。谁不疼自己的孩子啊?
记者:有消息说,《省委书记》即将被搬上荧屏,您能简单地谈谈这部电视剧的拍摄情况吗?
陆:《省委书记》已经拍摄完成。杜雨露演一号人物。他演得不错,很到位,很能征服人,起码我就被他的表演征服了。整个片子做得很精心。是一部政治片,但很好看。有些段落,催人泪下。当然,摄制组在二度创作中,有些改动。这些改动,虽然无碍大局,但有一些并非是我的原意。实际效果如何,请大家来检验。如果能顺利地按原设想的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特别期待大家拿小说来比较电视剧,帮助我们来更好地做一次艺术总结。
■不要炒作父子档、家庭档
记者:陆先生是上海人,一般人看上海人一方面是精明能干的,但是从外表的气质上所表现出来可能就偏向阴柔,您的作品是比较宏大,而且表现出来的阳刚的风格和您作为上海人是不是有矛盾?怎么形成的?
陆:说一句开玩笑的话,我真想学习那个河南人,写一本《上海人怎么招您惹您了?》。上海人不大气,这几年上海的变化怎么会搞得那么大那么好?一百多年了,有些老外印象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总是破破烂烂,“留长辫、裹小脚、抽鸦片”,总是脏了吧唧,自私、委琐。这真实吗?我们为什么要像老外想我们中国人那样,去以偏概全地想河南人想上海人?搞得河南人在外不敢自称河南人。搞得在北方工作的上海人早也盼晚也盼,只盼同事夸自己一句“你不像上海人”。说到我作品的风格,我承认我在追求一种“大中国文学”的做法。这也是多年前,我曾在一个座谈会上说过的。在一些人搞“小男人”、“小女人”、“小人物”文学的同时,有人突然要搞一点“大中国文学”,也许会被一些人看不起,认为这不是文学。但我总是相信,这么大一个中国,要做那么多事情,总还是应该有与之相称的文学样式来表现。这件事由谁来做,目前做成什么样,我认为并不是第一位的事。但肯定会有人来做,也肯定会越做越好。因为这是历史和时代的需要。谁的理论都顶不住“社会需要”这一点有后劲。我一直为自己感到幸运。青少年时期在上海生活了那么些年,后来又在大西北生活十来年,偶然的机会,又让我最后定居在北京。它们使我对整个中国,对中国的老百姓,对底层,对上层都有一个比较真切的认识。血肉般的认识。血肉般的感觉。可惜我的文学功力还不足以让我充分表达这些认识和感觉。对于我来说,唯一要想着坚持去做好的事,大概就是学到老做到老,做到老学到老。甭管谁说什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记者:很多人也许还不知道,陆星儿是您的妹妹,而凭借《寻枪》一举成名的陆川则是您的儿子。很多人都特别想了解您的家庭。简单地谈谈好吗?
陆:您提了一个我特别不愿意谈的问题。我们全家一向以来,都不愿炒作“父子档”和“兄妹档”。您瞧,陆星儿成名多少年了?她曾经比我有名得多。但我们兄妹在媒体上说过一句这方面的话没有?没有。现在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我和陆川的事。我们感谢媒体对我们一家人的关注。但我们希望关注的应该是作品。作家艺术家交给社会的是“作品”。作家艺术家只能拿作品说话。别拿自己说事儿。这事儿说多了,就“肉麻”了,让人瞧不起。对于陆川更是这样。不管怎么样,他目前只是一个“处女作”。对于他,最重要的是拿出第二部作品来。
我们全家曾经非正式地开过一次会,决定:在他拿出第二部作品来以前,都要闭上嘴,不要再说《寻枪》,更不能炒父子档,家庭档。这方面,我的妻子、陆川的母亲尤其坚决(我有时候心血来潮,还会说漏一些什么。她总是在提醒我们)。希望你们能理解我们的心情。我们的家庭跟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一样,吵吵闹闹,和和睦睦,说不完的烦恼,又有做不完的美梦。各干各的,又同心协力。所有的成员就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都在努力地艰难地活着。总是希望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活得更好。
身居高位永葆本色的省委书记
作家或出处:黄雪琼 大洋书城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身居省委书记的“封疆大吏”如何面对信念、事业、良心、家庭、挫折和失望,
尤其是对待子女问题?陆天明的《省委书记·K省纪事》?成功地塑造了省委书记正直无畏的感人形象,是第二部反映我国当代高层政治生活的长篇小说。
这个特定的时代,要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
精神状态,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现论发展的新境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主人公K省省委书记贡开宸时时处处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树立了优秀了党员的光辉形象。
当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总书记要紧急召见他。在他紧急飞赴北京前第一时
间他就让儿媳负责把全家人召集到风林路11号“待令”。直到他返回K省才“解封”。贡开宸虽则是大权在握,但不管是对家人还是自己都是严格要求。在处理“子女问题”上相信两条:一、以身作则,月落江阔万里浪,浩浩荡荡。这浩浩荡荡是最厉害最有效的教育。二、就是要“严管”,什么叫孩子?就是一个不懂事的人嘛,懂事了,他就不是“小孩”就是“大人”了嘛,不懂事,不管行吗?贡开宸最看不惯那些娇纵子女的家长,他认为这些家长完完全全在“误国殃民”,只是在满足自己的一种溺爱心理,很自私,他那么喜欢又看重的大儿子贡志成十五岁前就常挨打。志乐和志雄虽然由于身世的特殊从没挨打过,但也少有好脸色相待,实实在在地说这一二十年的的确确难为了这几个“子女”。
对个人,贡开宸每天准时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多年来一贯如此。即使有特殊
情况到不了,在这个点儿上,他也会打个电活给自己的秘书,做些必要的交代和
询问。他特别信奉这一点:一个人的种种素质中,最厉害的东西就是这四个字:
持之以恒,他很后悔,在挑选秘书郭立明时,没发现这个过于聪明的年轻人缺少
的就是这个持之以恒的品质,总想走捷径,总想一蹴而就,关键时刻又把握不住
自己,最终陷到人家给他准备好的“泥坑”里去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他欣赏马扬,这家伙同样很聪明但又能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就是一种“大聪明”
,干大事的气质。当然“大聪明”也有“大聪明”的危险之处。一旦“咬定”的
那个“青山”出了问题,再加上自身的那种执著倔强的性格很可能就会出大事,
大聪明反被大聪明误的才识也并不少见。所以时时事事都保持头脑清醒,时时事
事都做到游刃有余。
该书作者以史家的眼光恢宏的气势,在雄浑厚重的底色上,阔步地进入“省
委书记”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又以悬念迭出的笔法,成功地塑造了这位手中掌
握着千百万普遍民众民生大权的焦点人物,再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他所面对的事业
、家庭、性格和失误表现出的激情和英雄主义的悲壮气慨,奏响了荡气回肠的主
旋律。
编辑推荐
继《苍天在上》、《大雪无痕》之后,著名作家陆天明的又一部力作《省委书记》刚刚脱稿,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省委书记》这部作品中,除了一贯鲜明的反腐倡廉意识,陆天明首次向人们展示 了我党省部级领导干部的奋斗与成长,非常细腻地刻画了在职的、即将离任的和作为后备人选的三位省委书记的形象,全方位地切入了他们的家庭、情感、事业追求与内心矛盾。既写他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又写他们所遇到的挫折和所犯的错误。用陆天明的话说,他写《省委书记》,就是要让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喜欢、接受。
目录
第一章
请辞报告是他自己起草的。一气写了五六页,说了许多“心里话”。写完后,心里轻松了许多,甚至还生出些许“悲壮”之情。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一场“风暴”
“我爸他真的没事?”修小眉的声音中已经带上许多不安和忧戚的成分了,“他……他真的要被免职了?”从她嘴里突然崩出关键的这一句。
“免职?开玩笑。谁跟你传这个谣?”郭立明竭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静。
“你真不知道?”修小眉的声音开始发抖。
“谁说的?告诉我。”郭立明严肃起来。
“……”修小眉沉默着,从电话里传来她粗重的喘息声。又过了一会儿,她说道:“我看到……看到他写给中央的那份辞职报告了……”
“你怎么看到的?”郭立明追问。
“……”又是短暂的沉默。
“修大姐……”
“……有三四天了吧……那天晚上我上枫林路十一号给他送药……你知道的……最近他血压不太稳定……睡眠也不太好。我又不太放心你们省委大楼门诊室那两个实习大夫,所以,总是从我自己的医院里取一点药给他送去……我赶到枫林路十一号,不算晚,九点来钟,到他房间,就看见他正歪坐在那把旧的藤躺椅里睡着哩……最近他有这个毛病,晚上八点到九点之间,总要打一会儿瞌睡。(这个“新变化”郭立明也发现了。)然后,精神特别昂奋,可以一直工作到后半夜。我走进房间,发现有两页古代样式的信纸从躺椅的扶手上掉在地板上……”
“就是那份辞职报告?”郭立明问。他有点着急了。因为去机场的车已经在楼下等着了。
“你知道?”修小眉略感意外。
“我不知道。修大姐,请抓紧时间,说最重要的:你究竟觉察到了什么?要我做什么?”
“……等我把那两页信纸从地上拣起,他就醒了。见我拿着那两页信纸,他显得特别紧张,就一个劲儿地追问我,到底看了没有;还一再告诫我,不管我看到什么,都不许跟任何人说。我告诉他,我什么也没看。实际上我是看了。信写得很短,也就三四百字吧,意思非常明白,就是要为K省发生的一切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辞去省委书记一职……今天,也就半个小时前吧,他又打电话给我,一是吩咐我召集家人,再一个就是叮嘱我,在他从北京回来前,不能对任何人说起这份报告的事。我问他,这次去北京最主要的是谈他的辞职问题吗?他批评了我,说这种事不该我问。我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是非常听话的,从来不过问家政以外的事,但这一回希望他能冷静一点,慎重考虑这个辞职问题……我没把话说完。我害怕他会像以往那样,只要听到我们这些子女对他工作方面的事发表言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