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式的浪费司空见惯
浪费的行为,就在我们身边如水流不息。
当我们感叹资源被破坏得越来越厉害的时候,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越来越紧迫,我们也应该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当传统的节约观念对我们生活的束缚越来越小,我们会不会感觉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理念中,“节约”居然离我们并不富裕的生活很远。
中国式浪费不是为了赶以“中国式”开始的词汇涌现的热潮,真的有许多浪费现象是不易察觉,甚至是很难被定义成浪费的,这些浪费与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的生活态度有关,与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有关,与今天中国人的消费环境有关。
中国式的浪费,在你的身边,甚至已经成为你的生活习惯。
我为装修还是装修为我?
今天你换手机了吗?
[装修的浪费]
不惜千金,只为生活更复杂
大规模的装修运动已经持续了几年,从做家具开始,到拆墙装楼梯,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对房子的热情已经超出了我们对家的需要,住大房子是为了简化生活,如果房子大了,生活复杂了,那和小房子的日子就没区别了,那样的生活才是浪费呢。
□新闻链接
今年下半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发布了这样的信息,家庭装饰装修的浪费十分惊人,每年装修浪费可能达300多亿元。目前中国每年有装修需求的新房屋九千万套,加上二次装修和二手房装修,每年新装修的房屋将超过1亿套。预计今年中国的室内装饰装修市场将突破6500亿元。
□装修故事
国内 为一瓶酒做一个酒柜
讲述人:米米,去年八月搬入新家
装修房子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恰好送了我一瓶芝华士,虽然不喝洋酒,但我还是决定在厨房装一个小吧台,定制了一个酒柜,我还买了两张吧椅,并且为了吧椅的颜色,和先生争执不休,最后还是按我的想法买回来了,想着可以坐在吧椅上,一边转,一边喝,心情特别愉快。
结果没有人在那里喝酒。怕浪费了漂亮的椅子,我坐在吧椅上喝功夫茶,几次烫杯子的时候椅子一滑,差点把很热的水倒在自己身上。
后来朋友聚会,把芝华士拿去喝了,终于觉得没有暴殄天物。但问题又来了,我的酒柜里没有特别有分量的酒了,家里最贵的液体是几罐韩国米露,还有过年剩到现在的半瓶五粮液。
国外 只要一个简单的花园
讲述人:MAY,1996年出国,定居澳大利亚悉尼
我居住的地方离悉尼一个小时车程,我有4套房子,其中三套是公寓,都出租了。另外一套是HOUSE,我们一家人住。我们的房子都很简单,其实是一套木头房子,走在二楼的地板上会哐哐地响,但大家的房子都是如此,我们也慢慢习惯了。装修不费什么钱,只是每隔几年,要检修房子,这笔花费是免不了的。
我们家非常简单,甚至比出国前我在国内的房子还要简单。不过我已经学会打理自己的花园了,种了些花果。白天先生在二楼办公,为了不吵到他,我都带孩子在花园里玩。
国外 没见过买新房装修的
讲述人:阿蔓,2002年到2004年在日本工作两年
现在国内已经开始定制装修,在日本也是这样,就是买毛坯房子,住进去之前告诉建筑公司自己的喜好,然后大家的意见都收集得差不多了,才开始建设,收房的时候,就已经按自己的意思那样弄好了。
我好几个朋友都在那里买了小别墅,都是先跟建筑公司说好自己的意见,然后三个月后交装修好的房子,没见过像国内一样自己为整个装修奔波的。日本人很注重外墙,建筑物每隔几年要强行重刷。所以街道看上去建筑物都很干净、漂亮。
点评 生活不是为了装修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装修而生活。我们每换一次房子,就给自己多一点负担。有一个特别有钱又特别有品位的朋友,专门从南京运回雨花石,铺在自己的大浴缸里面,虽然只是雨花石中最普通的品种,甚至很可能是仿制品,但这些石头带来的豪华气息还是让人震惊。不过朋友说现在不爱在家里冲凉,总觉得自己在浴缸里有一点像金鱼。
还有另外一个朋友,崇尚自然,于是在家里到处都包上了木头,专门营造自己生活在小木屋里的氛围,不过大家说,和生活太不协调了,总觉得一进门,像直接进了一个大衣柜里面似的。
过于精美的包装是浪费。
所有的广场活动,都会浪费大量的印刷品。
[新品的浪费]
当追求新品成为人生乐趣
据说新节俭主义者的原则是,无论买什么新品,都坚持滞后十五个月。
其实滞后再长一点时间都没有问题,旧的东西有时候很有味道,我们喜欢男人用的皮夹子是旧的,打火机是旧的,喜欢餐厅里面煲汤的大瓦罐是旧的,喜欢女孩子手上的银镯子是旧的,一身簇新的人肯定没超过十八岁。很多人,拿着旧东西,说“舍不得扔”,脸上的表情是幸福的,也是感人的。用新品炫耀品位有时候很土气。事实上我们追求新品像猫追自己的尾巴,永远都不会有追上的一天。
□新闻链接
刚刚闭幕的“2005年中国移动通信终端发展论坛”本来是一个移动通信行业的论坛,和普通百姓的生活似乎并不是那么贴切。
但有一组数字,却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手机用户数量直逼3亿户;50%的用户在一年到两年之间更换手机,而有近20%的用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更换一部手机。
若按平均每个用户每3年更换一次手机的保守频率,每部手机一般都配有两块电池和一个充电器来算,中国每年就有2亿块手机电池和1亿个手机充电器变为垃圾。
□新品故事
怀旧也奢侈
讲述人:小薇,曾经喜欢各款IPOD
在二手的电器商店里,看到曾经用过的手机或者MP3的款式,总觉得心里很舒服,回忆起可能并不是太久远的“那个时候”。我们身边没有旧的东西,这其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三叶草或者LEVIS的怀旧版只是用来怀旧的,它们的本质还是崭新的,所有怀旧的东西都很可疑,比如有朋友开始高价收购爱立信的手机,大家抛弃得太快,才把怀旧当成奢侈品。
公认的,数码产品变化最快,制造的垃圾也最多,换手机、换相机、换MP3,也许总是要最好的,也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似乎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就不知道世界是如何变化的。但是,如果你的手机只是用来接听电话,而不能够拍照片,你就真的会耽误和男友的约会吗?
我有一个朋友,是试车记者,国内有什么新车,厂家和经销商都会请他去试车,然后写试车报告,开过那么多车,他现在仍旧开着一辆二手的北京吉普进藏,穿着厂家送的印着昂贵的汽车标志的T恤。有更好的,但他知道,没有完美的。
花钱去买最昂贵的技术,和花钱去买镶满了钻石的手表已经区别不大了。那些钻石也许没用,但至少可以保值,而一部IPOD可以存一万首歌,你怎么可能有一万首喜欢的歌呢。即使体型微小,你携带的IPOD仍旧是一部庞大的机器,你真的像狂热需要钻石的人一样,需要这个技术上的庞然大物吗?
别为了“升级”,轻易丢弃还能够使用的东西,当你买一个漂亮的数码相机的时候,它的换代产品已经在运到商场的路上了,你为什么要和巨大的商业机构比快,而放弃自己的节奏呢?
我有生意,但没手机
讲述人:MAY
我们家的小公司运作很简单,我们在地区报纸上登广告,靠社区内的熟人口耳相传,派送传单,然后需要的人就打电话到公司来,一般先生会在家里接电话,然后和对方约时间,上门安装门窗。我们没有手机,但似乎也没有影响工作。
生活不能没有短信
讲述人:小齐,在美国留学三年,近期回国
三年前我在杂志社工作,感觉发短信还没那么流行,在美国留学三年回来,发现自己不会发短信简直没办法生活,我说自己不会发短信,大家当怪物看我。但发短信真的省钱吗?还是另外一种其实相当奢侈的消费方式呢?
记者手记 我心目中的“中国式浪费”
——请人吃饭。请人吃饭点菜的时候就不好意思省,甚至不好意思按常规的分量点,总要多一点才行。请人吃饭和被人请都挺累挺浪费的,但似乎除了吃饭,大家没什么其他的交往方式了。
——奢侈品消费。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奢侈品的一个重要市场,奢侈品实用之外的功能似乎与中国的文化特别贴近,因而深得中国人的喜爱。
——送礼。永远都不可能像外国人一样,拿一束花走进朋友家,无论是结婚还是孩子满月,去看望朋友最实在的就是现金,尽管这种人情的往来实际上并没有谁真的是吃亏的一方,但却打乱了生活的正常节奏。互送礼物也是如此,即使自己家里有无数孩子穿不下的衣服,而自己也要送出一堆别的新妈妈可能用不上的东西。
——虚假的品位。比如红酒加雪碧之类的做法,其实是浪费了好酒。
——一点一滴滴水的水龙头。是居家常规的节水方式,这种免费“取水”,并得不到珍惜而且又不付费,其实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