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7、歼-8改进改型与2000年中国空军空战环境分析(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导弹攻击警报(略)

(2)反导弹措施(略) 3、提升我机机动性能

提高战斗机的机动性是改善飞机近距杀伤率的重要措施之一。60-70年代,单位剩余功率(SEP)值是衡量飞机机动性能的综合指标;随着空空战火力的变化,70年代末开始突出战斗机稳定盘旋性;80年代,随着近距格斗导弹的崭露头角,又变为强调瞬时盘旋性能;预计2000年以后出现的第四代战斗机,将十分重视超音速机动性与非常规机动性能。 在我国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与美、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的条件下,过分追求过高的机动性指标,不仅技术上有困难,而且会使飞机重量增加,成本效率下降,机动性能反而会受到影响,因此应寻求最佳的成本效率。 (1)水平加速性能(略) (2)爬升性能(略) (3)水平机动性能

当前,我军主战飞机与世界典型第三代战机稳定盘旋过载性能对比情况(H=5000m,M=0.9)。

F-16A为6.8g,歼-7II为5.1g,歼-7III为4.28g,歼-8(略) 从上述对比情况看,我军第二代战机与世界第三代战机在机动性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2000年前后的空战中,近距空战进入高度集中在中低空,为获得大转弯角速度,会实施动态机动并迅速进入贴地高度,导弹的上射、下射能力可以弥补某一高度上的机动性能不足。综合以上因素,要求中国空军主力飞机的改进设计应注意提升升力系数,降低翼载,改进低速操作品质,重点提高瞬时机动性能;而稳定盘旋性能,应力求达到与F-16A相接近的水平。 (4)垂直机动性能(略) 4、提高飞机出动率(略) 三、改进主战飞机的技术可行性分析(略) 四、改进情况 1、歼-8II型飞机。1979年,军方提出在歼8I型飞机的基础上改成从两侧进气,以提高性能。1980年9月,总参谋部和国防工办正式批准空军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并命名为歼8II型飞机。根据军方的要求,沈飞公司在歼-8I的基础上将进气道改为机身两则;采用两台WP-13AII型发动机(发动机6600kgX2)、换装装新式雷达、瞄准系统增加环式快速射击的攻击方式(具备近距格斗能力和一定的离轴发射能力),加装新研制的拦射火控计算机(可用于发射中距空空拦射导弹)、增装自动驾驶仪、装备了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和空对地火箭。使歼8II型成为中国军方第一种具有第三代超视距作战能力的飞机,火控系统为当时国内最先进水平,基本上达到世界第三代战机水平,同时存在较大的改进余地;但由于该机的气动外型未作大的改动,发动机较原计划还有较大差距,原定安装的WP-14未能如期换装,作战推重比由原定的1.05,降为0.92(F-16为1.06,F-15为1.13,幻影2000为0.85,F-4C为0.79),因此,飞行机动性能仍与第三代战机仍有一定差距。该机1988年8月设计定型。 2、歼-7E。80年代中期,军方根据现有装备及航空工业情况提出对歼-7II进行改进的要求:主要是提高飞机中低空机动格斗能力,增大续航时间,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增强火力及电子战能力。根据军方的要求,成飞公司在歼-7II的基础上,将原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安装了前后缘机动襟翼,换装WP-13F发动机(发动机推力6560kg),更新机载电子设备(加装平显瞄准系统等),增加武器外挂架(共4个),最大外挂能力增至1600kg。该机87年10月立项,90年5月首飞,92年7月完成全部试飞,93年设计定型。经过改进改型,歼-7E的性能有大幅提高,稳定盘旋过载提高29%,最大航程增加17-44%,机动飞行性能已达到第三代战机水平。如H=5000m,M=0.9时,稳定盘旋过载:F-16A为6.8g,歼-7E为6.6g,与F-16A基本接近;由于歼-7E的翼载荷比F-16A小,因此,瞬时盘旋性能优于F-16A,在近距格斗时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导弹发射机会。 五、对歼-7、歼-8改进改型的评价 我们知道第三代战机与第二代战机相比,非常强调两点:一是格斗能力(即近距缠斗能力);二是远战能力(即超视距作战能力)。而战斗机的作战效能也完全取决于这两点。由于中国空军装备总体上劣于潜在作战对象,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即至少应取得一方面的优势,歼-8II与歼-7E走了两条不同的改进路子,前者强调远战能力;后者追求近距格斗能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因为在作战飞机的主要两种作战能力方面,只要在一方面占优势或与敌大体相当,就可以通过战术的运用来发挥你的优势,避开你的弱点,去战胜装备优势的敌人。但是如果两者都不占优势,就缺乏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物质条件,歼-7III基本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近战不行,远战也不行,与敌歼击机对垒,只能被动挨打;或者只能用于打击敌运输机、轰炸机、侦察机,这就违背了作为主战飞机而加之研制开发的初衷。 从歼-8II的改进改型看,由于具备了超视距攻击能力,将大幅度降低歼-8II与敌三代战机空战时的击落比;在近距格斗能力方面,虽然歼-8II机动性能的提升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并不表明该机不具备近距格斗能力。从传统空战看,比较强调稳定盘旋性能,主要是受当时武器性能的限制,攻击机必须利用稳定盘旋性能的优势在敌机后方构成稳定的发射(射击)条件;而现代空战,由于新式格斗导弹具有离轴发射能力,因此,瞬时盘旋性能就显得更为重要,空战中,只要载机机头与目标线夹角减小到一定程度,机载导弹的导引头能跟踪上目标,就可发射导弹。 从歼-8II的气动外型看,该机采用大后掠角、小展弦比和小厚弦比的三角翼,使机翼前缘向上卷起的脱体涡,增大了上翼面的压力,减少机翼后缘向前的反压力,推迟了大迎角时的气流分离,使临界迎角和抖动迎角增大,并使飞机在小速度、大迎角飞行时具有良好的俯仰安定性和操作性;同时使大载荷时诱导阻力大,飞机减速快。这两个特点使歼-8II在做减速盘旋时的瞬时速度比较大(具体情况就不讲了,给大家留点想象空间),这将有利于构成具有离轴发射能力格斗导弹的发射条件,加之歼-8II本身具有一定的离轴发射近距格斗导弹的能力,将弥补该机稳定盘旋性能不佳的缺点。只有当歼-8II的离轴发射格斗导弹用完,并被迫转入用机载火炮空战时,稳定盘旋性能较优的F-16才会有较多的机会。 外界传闻歼-8II多次败给歼-7II,我想应当是指传统的模拟空战训练方式,即稳定盘旋空战(因为离轴攻击训练目前尚无有效的空战结果记录评判方式),如果转入离轴攻击空战,歼-7II未必能占到便宜。 从歼-7E的改进改型来看,该机最突出的改进是近距格斗能力的大幅提升。提高稳定盘旋角速度要受三个条件的限制:一是最大载荷限制,一般不超过8-9个g;二是失速限制,要求尽量提高Cy,并尽量降低翼载荷;三是可用推力的限制,要求尽量提升推重比。由于歼-7E将原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并安装了前后缘机动襟翼,使该机的Cy大幅提升;别外,由于换装了WP-13F发动机(发动机推力6560kg)可用推力增加460kg,这些都对稳定盘旋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由于PW-13系列发动机中更大推重比的新机型已批量生产,歼-7E的机动性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余地,改进后的歼-7E在中低空稳定盘旋性能与F-16A基本相当,这对于持续空中格斗尤为重要。 水平机动性能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瞬时盘旋性能,通常是以减速来达到,因此不受可用推力限制,只受承载能力和失速限制。由于歼-7E的翼载荷小于F-16A,因此,歼-7E在瞬时机动性上占有优势。如果要更详细作出对比,F-16A作机动时速度小于278km/s就不能减速,而歼-7E由于Cy大幅提升,翼载荷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估计该机的失速表速将会比歼-7II的210-220km/s

第一页    上一页    第3页/共6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