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7、歼-8改进改型与2000年中国空军空战环境分析(2)
超视距杀伤率1.0,机动性占优势飞机的杀伤率0.5,机动性能较差的飞机杀伤率0.25。 在1982年的中东战争与英阿冲突中,空空导弹的杀伤率已经超过0.6。考虑到2000年前后,战斗机干扰能力的提高,借用美国国防部所给出的空空导弹对采用电子对抗的低空战斗机的杀伤率0.15。 取交战双方参战前飞机数量相等,计算双方飞机损失变化情况(假想敌为A方,中国空军为B方)。并根据兰切期特战斗动态议程考察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由于B方没有远距空战能力,损失大于A方,会很快达到转变点,此时,每轮空战中B方参战飞机全部被击落。平均击落比为13:1。 为改变这种情况,可采取提高B方飞机拥有数、参战率、近距杀伤率(机动能力),采取干扰、机动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对方中距导弹的杀伤能力。 通过分析得知,采取提高B方飞机数量一倍、提高B方飞机参战率一倍、提高B方近距杀伤能力一倍、降低对方中距杀伤率50%,大体上可使击落比改善一倍左右(即由13:1平均降为6:1)。
使B方拥有与A方相同的中距杀伤能力,可改善击落比近10倍(即由原来的13:1降为1.4:1)。 项 目 击落比 典型条件 13:1 B方数量多一倍 5.5:1 B方出动率高一倍 6:1 B方近距杀伤率高一倍 6.6:1 A方中距杀伤率降低50% 7.6:1 B方中距杀伤率与A方相等 1.4:1(上述表格的结论可以帮助分析人员估计不同因素对歼-7、歼-8改进改型的相对重要性。) 从上述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空军主战飞机歼-7、歼-8的中、远期改进改型目标为: 1、首先解决的是增加中距拦射导弹和相应的火控系统,以消除与第三代战机在中距杀伤率上的差距; 2、提高飞机的机动能力,而瞬时机动性能比持续机动性能更为重要,以消除与第三代战机在近距杀伤率上的差距; 3、尽量提高飞机的参战率(即出动率),以参战兵力的优势,弥补技术上的劣势,作为改进内容主要是简化维护、降低再次出动的准备时间,提高战时飞机的出动率和利用率。 二、对中国空军主战飞机的改进要求 由于提升我机中距杀伤率,对改善击落比影响最大,就成为歼-7、歼-8改进改型的重点。 1、提升主战飞机的中距杀伤率。提升主战飞机的中距杀伤率,必须增加中距拦射导弹和相应的火控系统。从第三代战机的机载火控雷达情况看,探测距离大体为160km至42km,雷达天线尺寸分别为92cm至40cm,具体情况如下。 雷达型号 载 机 测距(km) 天线尺寸(cm、型式) APG-63 F-15 160 92(平板) APG-65 F-18 100 71(平板) APG-66 F-16 上视74,下视55 71X54(平板) RDM 幻影2000 上视102,下视35 67(抛物面) VOLVO F-4(改) 上视42,下视30 50(抛物面) APG-67 F-20 上视56,下视41 30X40(平板)末来中国空军现役主战飞机改进的目标是,雷达探测距离至少应达到第三代战机的下限,即以不产生质的差距为底线,因此最低限度应选择类似F-16飞机的APG-66级别雷达,探测距离在74km,相对应的雷达天线尺寸为71cm左右。据此,确定选用雷达的天线尺寸为70cm。(注:据说中国空军制式军用机载雷达的天线尺寸大体就定在70cm) 从中国空军现役主战飞机情况来看,歼-7II进气道尺寸为66.3cm,歼-7III为87cm,而且均为机头进气方式,安装大尺寸机载雷达较为困难,从歼-7III的改进情况来看,为安装小型机载雷达,进气道加大为87cm,使飞机的机动性能出现较大倒退。只有歼-8飞机的前机身截面较大,安装大型机载雷达的可能性较大;但必须将进气道改为两侧进气。 结论:增加中距拦射导弹和相应的火控系统方面的改进,应以歼-8飞机为主;由于歼-7II不具备改装大尺寸雷达天线的可行性,因此,其作战性能的改进应当以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为主,并示情况换装类拟APG-67的小型高性能雷达。(注:实际的改进工作基本上就是这种格局,歼-8II发展了远战能力;歼-7E突出了机动性能) 2、降低敌机的中距杀伤率 为降低敌机的中距杀伤率就要挫败敌方导弹攻击。为此,首先要获取可靠的导弹攻击警报,然后要能及时实施有效的反导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