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平典范——歼-8Ⅱ“和平典范”(2)
据传是美国某博物馆的歼-8Ⅱ机头段
当时的歼-8Ⅱ航空电子系统落后而缺乏发展潜力,现有雷达无法有效探测低空目标。因此美方主要是为歼-8Ⅱ装备西方 80
年代水平的火控系统,而在发动机、机动性上没有深入的改进。
新火控系统的特点为,采用数据传输标准总线技术,从而能够彻底提高航电水平;综合雷达、惯导、大气等传感器,提高探测能力;采用先进显示技术,提高人机工效;建立新的外挂管理技术基础;增强自检测、系统容错能力,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具体措施为,把
F-16 同期型号的火控移植到歼-8Ⅱ上,包括加装 AN/APG-66(V)火控雷达、座舱显示系统、1553 总线、新型火控计算机等。
AN/APG-66(V)雷达
加装
AN/APG-66(V)雷达是“和平典范”最抢眼的项目,为歼-8Ⅱ添加了“金睛火眼”。这可能是首例东方战斗机与西方雷达的官方“联姻”。该雷达由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研制,属于 X 波段脉冲多普勒机载火控雷达,主要装备 F-16A/B 等。美方赋予提供给中方的雷达一个新代号:PRC F-8
APG-66(V)。我国当时没有能与之相比的火控雷达。该雷达采用平板隙缝天线,对大型飞机的最大搜索距离约 140 千米。对战斗机的上视探测距离 46 到 74
千米,下视 37 到 55 千米。具有频率捷变能力,抗干扰性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