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疾风――中岛四式陆军战斗机KI-84(7)
同年秋季,麦克阿瑟与尼米兹率领两支劲旅逼近战略要地菲律宾,日军决定孤注一掷,背水一战。10月20日,爆发了历史上规模壮观的莱特湾海空大战,以30战斗飞行队为核心的300余架“疾风”实际上是被当作攻击机出海阻击美海军舰只攻势的。为了维持最起码的行动半径和攻击力度,飞机不得不在左右翼下分别挂上炸弹和副油箱,飞行员为保持飞行平衡和准确投弹,真是费煞了苦心。这些飞机从纳格罗斯岛上起飞,一边与美国的海军飞机苦斗一番,一边还得设法将目标炸沉。当时,“疾风”还轮番攻击了敌方前沿机场、并为自己的补给船队提供过空中掩护。也许大家都没有料到,“疾风”的拿手好戏是俯冲轰炸。它们常挂上30-250千克不等的大小炸弹2枚,在600米低空、以550千米/小时的速度转入俯冲,且投弹效果良好。特别是在那次超低空袭击冲绳机场的战斗中,获得了一时的胜利。
大战中发生在太平洋地区的海空大战,是彻头彻尾的兵员与物资的消耗战,在近乎残酷的拉锯战中,老飞行员成批丧命。“疾风”飞行队中能唱主角的也不过是些只有一、二百飞行小时经历的“少年兵”。至战争后期,由于日本陆军已拿不出足够数量的中、远程轰炸机,因此战斗机便不得不临时充当投弹者的角色,不少飞行员只接受过一次轰炸训练就匆匆上阵,在敌舰队上空雨点般密集的弹幕中,贸然进入。他们不是被击中,就是把炸弹扔在离目标以外很远的海里。
1945年3月以后,陷入绝望的日本军部,动员各式战斗机组成所谓的“特攻飞行队”,以敢死队形式冲击目标,在冲绳方面,一部分“疾风”战斗机也同样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为了对付夜以继日不断来袭的美国战略轰炸机编队,“疾风”在本土防空战当中,越来越多地替代“二式战”充当空中拦截机。可以说,“疾风”应是战时日本陆航最好的轻型战斗机。在平飞速度、海平面爬升率和转弯机动性诸方面均已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战后,美军利用缴获而来的“疾风”,改为使用美国自产的优质汽油,在6100米中等作战高度上竟飞出了689千米/小时的速度记录,仅次于当时美军第一流的P-51H和P-47N战斗机。同时,又被证明在中、低空高度,其爬升性能和操纵灵活性甚至优于 P-47和P-51,被试飞组人员喻为是“一个可怕的事实”。
由于“疾风’是日本在航空机械制造工艺上,第一个实施先进的“基孔制”的型号,所以单机制造总工时已从“隼”的25000降至仅仅4000!l 944年底,“太田”制作所的月产量已高达518架之多,正是这种极易生产的作战飞机顺应了战争之需要。
而“疾风”的致命弱点,是因为工人素质低下造成的零部件加工精度差、起落架支柱等关键部件钢材质量的不过关、燃料性能的低劣、ハ45发动机因技术不过关而令事故率高居不下以及机载无线电设备的落后……等原因,导致前线备件不足、飞行事故时有发生,甚至严重影响战斗原有性能和战斗力的正常发挥(其出勤率甚至低于析一100“五式战”)。特别是当后期的主要产生场地“武藏”制作所在美军B-29的大举空袭之下连遭破坏后,‘旋风”的生产更是陷于日夜突击、疲于奔命的挣扎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