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次以5大国身份亮相国际舞台(2)
。美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团长杜勒斯在制定与会方针的时候,的确特别强调要孤立和打击中国代表团,不许跟中国代表团人员接触,包括不许跟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相关传说只能从给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美国政府,特别是以***出名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对新中国政府的敌视。
但是,无论美国采取如何敌视中国的政策,都不能阻止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参加国际多边会议,更不能影响周恩来的人格力量,无损于周恩来的形象,相反,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在内美国方面的有关记录无不表明后来的美国政府对美国此举的歉意。
1954年4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的第一个议程是关于在朝鲜半岛恢复和平问题,另一个议题是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中华人民共和作为两个议题有关的国家接受邀请参加会议。中国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派出了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首的阵容庞大,规格极高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会议的第一阶段,主要讨论朝鲜问题。朝中方面提出,为了寻求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外国军队撤出,在朝鲜举行自由选举,对维护远东和平关心的国家保证朝鲜的和平发展等建议。但由于美国无意将军队从朝鲜半岛撤出,伙同南朝鲜政府提出,在中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而美国军队仍然留在朝鲜的情况下,把南朝鲜的政体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这样关于朝鲜问题政治解决的议题无果而终,但中国的和平努力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讨论的时间更长。会议是在法国恢复在印度支那殖民统治的战争遭到重创的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并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国家除中、苏、美、英、法五大国外,还有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法兰西联邦的印度支那三个成员国——越南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的代表,高棉和寮国抗战部队,作为柬埔寨和老挝战争的一方,没有正式参加会议,但在会外作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参加会议的各方所处的历史地位不同,会议中充满着多种矛盾,既有东西两大集团之间和印度支那三国政府和三国抗法武装力量之间的阶级矛盾,又有法国与印支三国之间,以及越南与老挝和柬埔寨之间的民族矛盾。在西方集团内部,美国和法国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而中、越、苏之间在一些具体策略问题上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谈判相当复杂。争论焦点集中在,越中苏认为,印度支那全境应该同时停火,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可分,应该在保证印度支那三国民族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和平。而西方否认老挝和柬埔寨存在本国抗战力量,认为在这两各国家不存在停火问题;坚持只谈判越南的停火问题,而且不谈判停火后的政治解决问题。在会议陷于僵局后,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基本内容为印支全境同时完全停火的折衷方案。他在对该方案进行解释时说,由于三国情况不同,需要根据三国情况加以实施。周恩来的这一建议促成会议达成“为促使敌对行动早日和同时终止”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