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式5.8mm枪弹(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选择口径的主要原则是保证步枪的战术技术性能,即在400m和600m距离内具有足够的杀伤威力,保证自动步枪的连发射击精度,减轻武器系统质量和提高携弹量,同时也要考虑制造的工艺性。开始论证的口径有5种,即5.6mm、5.8mm、5.81mm、5.98mm和6mm。每种口径有多个方案,每种口径的方案又配多个方案的枪,火药和底火也是如此,有多种配方方案。由此可见工作量之大。四川会战组开始论证的口径是5.6mm和5.81mm。经过多次计算与试验,从基本性能和工艺性考虑认为5.81mm比5.6mm要好。浙江、东北、北京、安徽、湖南、江苏等会战组论证的口径是5.8mm、5.98mm和6mm。

197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自动步枪科研工作会,简称“7210会议”。会议总结了一年多来的科研工作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不重视理论分析、工作不严谨等等。会议还明确指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提高产品性能,设立若干专题进行技术攻关。新枪口径的选择由四川地区会战组负责;减小新枪抽壳阻力的研究由东北地区会战组负责;新枪弹最佳弹形的选择由940厂和华东工程学院 (即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负责;新枪的膛线形状及导程的研究由930、376、9336厂和华东工程学院负责;新枪枪弹合理药室容积的选择由861、977厂负责;变化枪膛结构尺寸、降低膛压、提高初速的研究由972厂负责。

1974年4月,四川地区会战组提出“关于自动步枪口径的选择”案报告,初步认为5.81mm口径比较好(5.81口径中的81取自八一建军节之意)。1974年4月又召开科研工作会(简称“744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放弃5.81mm口径的政治含义,继续进行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论证。经过4年的努力工作,1978年口径试验论证结果表明,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方案都能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是各有所长。最终由总后军械部和五机部正式下文决定采用5.8mm口径为我国军用步枪制式口径。至此,历时7年多的口径论证工作全面结束,随后转入5.8mm口径枪弹和枪的方案论证及研制阶段。 7个枪弹厂的弹和弹道枪主要性能诸元 厂名 321厂 791厂 861厂 930厂 940厂 941厂 942厂 口径(mm) 6 5.81 6 5.8 5.8 6 6 全弹重(g) 12.7 12.45 12.2 12.63 11.7 13.0 12.4 全弹长(mm) 56 56.5 56.8 58.0 59.5 55.0 58.0 装药量(g) 1.75 1.67 1.76 1.6 1.69 1.81 1.66 枪管长(mm) 520 520 520 520 520 540 520 枪管膛线(条) 4 6 4 6 6 6 3 导程(mm) 240 260 240 260 240 240 300 枪弹重(g) 4.2 4.2 4.42 3.9 3.9 4.3 4.1在小口径枪弹论证的同时,十几个枪厂根据不同口径进行了多方案的小口径自动步枪设计。起初,5.8mm口径的自动步枪有5个方案,自动方式分别为导气管式(配有小活塞顶杆)、导气式、火帽后坐式、弹底间隙式和导气式(闭塞膨胀式)。6mm口径的自动步枪有4个方案,其中,有3个方案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1个方案为气体活塞式。到1974车,在浙江省丽水军分区驻972厂军代室的主持下。8个会战组所研制的小口径自动步枪方案进行了对比试验。由于弹和枪技术均不成熟,根本就不能试验,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只能服从上级的安排,于是只做了少量试验就告结束。

第一页    上一页    第2页/共8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