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式5.8mm枪弹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国产轻武器

87式5.8mm小口径枪弹

→枪弹列表

DBP87式5.8mm普通弹(左)与1956年式7.62mm普通弹(右)的对比

早在1970年,中央军委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研制一种初速大、重量轻、杀伤威力大的步枪。根据这个指示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装备部于1971年3月在北京召开轻武器科研工作会,简称“713会议”。会议决定研制我国小口径弹/枪系统,并初步提出战术技术论证指标。

口径:6mm左右; 初速:1000m/s左右; 膛压:≤3200kg/cm2; 有效射程:400m; 威力:在600m以内杀伤和穿甲性能优于56式7.62mm普通弹;600m处能穿透3mm厚的A3钢板; 精度:连发射击精度优于63式7.62mm自动步枪; 结构简单,工艺性、经济性好,使用方便,适于我军作战特点; 全枪质量:不大于3.2kg; 设计中要考虑配备特种弹(穿甲曳光弹、燃烧弹)问题; 400m弹道高不大于0.4m。

根据“713会议”提出的初步战术技术论证指标,确定7参加论证研制的单位,并在1971年开始进入军用小口径步枪论证阶段。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都搞群众运动。于是在各大军区和省军区的领导下组成8个会战组:浙江会战组、安徽会战组、江苏会战组、广州兰州军区会战组、北京军区会战组、沈阳军区会战组、重庆地区会战组(一组和二组)、973厂和942厂会战组。实施两个“三结合”:研究所、工厂、部队三结合;工人、知识分子、领导干部三结合。因此,我国军用小口径步枪的论证工作是轻武器科研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涉及单位最多、覆盖地区最广的一次大规模行动。参加口径、火药、枪械论证的单位有27个工厂、3个研究所、2所院校、1个训练基地和有关部队,参加人数100多人,论证工作历时8年,于1978年结束。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页/共8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