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的孕育——以色列 Lavi 的定型(2)
Lavi 单座型想象图
一波三折
第一阶段,开局不顺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要提出一种以遂行空-空作战任务为主的,小尺寸、低成本、轻重量的战斗机基本方案。设计人员根据研制”幼狮”的经验,确定了立足于用涡升力获取最大升力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类似于“幼狮”的固定前翼的近耦鸭式布局。但进一步的工作因第二次中东战争而中断。
第二阶段,“幼师”派生型首遭否决
该阶段工作开始于 1974 年,主要工作是将第一阶段中断的布局设想具体化,首先制订的基本设计原则是:
1、采用已经“幼狮”验证的气动力布局;2、确定选用当时正为 F-15 和 F-16 而研制的 F100 发动机;3、引入 CCV
控制;4、结构设计类似于“幼狮”,只对后机身略作修改,机翼外形也相同,只是两翼向外再拉开一些,以增加参照面积;5、装备先进雷达;6、最大设计过载为 9g。
但是最终方案交空军审定时,空军认为其性能低于 F-16 而给以否决,并表示将直接采购 F-16。
第三阶段,双发大尺寸再遭挫折
第二阶段的结局使设计人员认识到,要使空军重新给以支持,必须拿出超过 F-16 的高性能方案,为此只有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提高推力,将原有的单发方案改用双发,并初步选 RB-199 和 GE-404
为候选发动机;2、改进气动性能以改善空中瞄准和对地攻击能力,决定脱开“幼师”的布局框框,寻求新气动布局。
因而进行了不同机翼与进气道布局的选型。特别是因选用的发动机都为涡扇型,对进气道诱发的气流畸变十分敏感,因而以评定大迎角气流畸变特性为主要目的进气道形式的选取,更是重点。设计人员按皮托型,二元型和有可动锥的轴对称型进气道形式分别设计不同的全机布局进行了风洞试验,以评估各方案的流场畸变特性。进气道的位置尽可能放在低位置,以减少大迎角时机翼诱发的上洗流的影响。试验中还进行了各种机翼、前翼和垂尾匹配的鉴定。
经过全面的评估,设计人员确信这种双发布局的性能不仅能超过 F-16,还能和 F-18
竞争。同时认为,要能同时满足空-空和空-地任务,载运更多的武器和配备更大的航空电子组件,飞机的尺寸必须加大。但到了 1979
年秋,因为预算上的原因,这种倾向性意见又被否决。
第四阶段,LO-33 方案得赏识
设计人员被迫再次转向小尺寸的单发布局。根据前 3 个阶段的经验,他们确定了以三角机翼、近耦合全动前翼、腹部进气、选用 GE F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