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下无虚的J-7MG(3)
在珠海表演时,歼7-MG以低空低速通场,攻角竟拉到近40度!同时代战斗机中只有F-5E的短暂过失速稳定性可相比(F-5E享有在气动力学设计最宽容、适应性最强的优良声誉),具备线传飞控系统的第三代战斗机,持续作30度以上的攻角飞行也是非常困难的,量产飞机中只有F/A-18可做到,这个看似平凡的动作已经把没有线传飞控的歼7-MG的优异性能表露无遗。
歼7-MG除了可做x-31高机动验证机才能做的「跃升倒转」机动外,成飞设计人员亦向笔者多次强调歼7-MG/IV具有MiG-29的尾冲机动能力,并由达到国际试飞员标准的中国试飞员徐勇凌做过。虽然该机采用机头进气,但却解决了大攻角进气效率和发动机喘振裕度问题,其匪夷所思较同样可作尾冲的K-8来得更甚,两者是中国能作超常规飞行的两种国产飞机。在珠海的0142号飞机,垂尾根部每边各有一块导流安定片,相信有助于大攻角飞行时提高平尾效率,未知日後生产的歼7-MG/IV是否加装这种安定片。不过0142号飞机的安定片没有迷彩而呈白色,显然是试验装置,到香港的0143和在成都的0144原型机,都没有这块安定片。
由于在航展中表现了出色的性能,所以俄国格罗英夫试飞研究院(LII)副院长,在珠海飞SU-27的飞行员阿纳托尔·卡沃秋拉也亲自爬上歼7-MG了解实情。著名的米格设计局也对成飞能在MiG-21的基础上大幅精进颇感兴趣,对该机的超常规机动性更是赞不绝口。与以色列的的MiG一21/2000、俄罗斯的MiG-21-93相比,歼7-MG的远战能力仍不足,但两者在视距外攻击失败转入缠斗後形势将完全相反。将这种1955年问世的第二代机改良成具备第三代特徵的二代半战机,其实已是莫大的成就,很难两全其美。歼7-MG的效费比甚低,很适合迫切需要更换飞机的第三世界国家,已有若干国家将大量采购该机,也立竿见影地说明事实胜於雄辩。
彻底解决歼7-MG远战力差和射控系统未臻完善的缺点,将由FC-1战斗机完成,中国把它看做歼-7的接班人,希望把MiG-21家族的优良传统带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