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炸弹卡车”Su-24
俄罗斯是世界上的军机研制与生产大国,特别是"苏"和"米格"式飞机更是闻名世界,但由于财政紧张,空军无法装备一系列的先进战机,所以,在世纪之交的车臣战场上,唱主角的仍是那些老式的飞机,包括苏-24前线轰炸机和苏-25强击机。与此同时,由于表现不俗,苏-24飞机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从短距起降到可变况布局
6O年代,苏联为克服缺少前线轰炸机这一薄弱环节,开始着手研制新型前线轰炸机,并由著名的飞机设计师苏霍伊负责设计工作。飞机设计时定位于能够短距起降,并曾计划以苏-7B型轰炸机为基础,在其上配备升力发动机。试验机T6-1为三角机翼,装有1台巡航发动机和4台垂直向下喷射的火箭助推器,于1967年7月2日完成了首次飞行。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试验型飞机走入了死胡同,于是不得不另起炉灶,以苏-17飞机为蓝本,制造新型变后掠翼飞机。1970年1月17日,著名试飞员伊柳申驾驶改进后的首架试验机T6-21飞上了天空。诊机最初称为苏-19,后正式命名为苏-24。
1971年,苏-24开始在新西伯利亚的飞机厂成批生产,并于同年12月进行了首架成批生产型飞机的首飞,这也是该机的第7架试验机。1974年年底,首批苏@24开始装备部队。该机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93年,共制造了各种型号1200多架。该机集强击机与前线轰炸机的性能于一身,并在苏联的军事装备史上首次引人了"航空作战系统"这一概念,更因为可携带较重的作战负载而被西方称为"炸弹卡车"。
结构特点
苏-24是一种前线轰炸机,西方国家将其归类为 战斗轰炸机,并起绰号叫"击剑手"(Fencer)。飞机为双座、高单翼、单垂尾、机身两侧进气,属正常气动外形,与美国F-111飞机外形相似。苏-24使用高度机械化的可变式后掠机翼,其四个固定后掠角度分别为 16度、35度、45度和69度。水平尾翼为全动式结构 (即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为一体)。机身为全金属结构,主要使用铝材以及钛镁合金。
密封座舱有空调系统和氧气设备,配置有双冗余度操纵系统。座舱宽1?65米,双座布置是与众不同的并排式,飞行员和领航员"肩并肩"而坐(这样可减轻长时间飞行带来的疲劳,有利于双方之间的协调行动并便两名飞行员均获得良好的前方视界。座舱盖从中间一分为二,均向后开启。该机装有K-36D/DM"零-零"弹射座椅,以备紧急离机之用,弹射前先抛座舱盖。
飞机起落架为可收放前三点式,双轮结构,主起落架与米格-23类似,呈"八"字形,起落架上有一个关节,可向前内收起。飞机能使用土质跑道机场,为减少着陆滑跑距离,使用有减速伞。苏-24M型配有空中加油系统,这也是前线航空兵的飞机中首种加装空中加油系统的飞机,它可通过软管接受伊尔-78加油机的加油,苏-24M之间也可相互加油。动力装置是2台AL-2lF-3A型发动机,单台推力达76?5千牛 (78OO千克力),加力推力近110千牛(112OO千克力)。迸气道在机身两侧,进气口处有向前延伸的附面层隔板和激波板,中机身下两侧有减速板,后机身的侧下方有一对腹绪[注],以保证飞行稳定性。
苏-24M型最大翼展17?638米,机长24?53米,机高6?19米,翼面积51?02米',飞机空重223皿千克,带三个副油箱时燃油重量为164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9750千克。低空最大速度1365千米/小时,高空最大速度2120千米/小时,升限17000米。不携带副油箱作战半径5的千米,携带副油箱低空作战半径为1250千米,航程285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850-900米,着陆滑跑距离800-850米,限制过载为+6g。
机载设备及武器
苏-24的研制从绘制首批图纸到装备部队共花费了15年的时间,主要是因为当时对该飞机的要求较高,即要使其成为苏联首架全天候作战的对地攻击型飞机,所以其机载设备在当时是较先进的。
苏-24次配备了一体化的瞄准导航设备,将各种雷达和光电目标探测系统结合在一起。机头装有大型雷达,前机身下方有激光测距/目标识别器,发动机进气道两侧及垂尾上有雷达告警接收机,中机身上方有导弹告警接收机。机上还装有反辐射主动压制设备和红外诱饵施放装置等。
苏-24在武器的配置数量和种类上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在起飞重量为39700千克的情况下,可携带重达7吨的作战负载。由于主要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所以可挂各种炸弹、火箭弹和多种空地导弹,还可挂R-60型近距空空导弹,用于空战。机上还有一门内置式30毫米或23毫米6管机炮(型号为GSH-6-30或GSH-6-23),射速可达100O0发7分,备弹50O发。
苏-24共有8个武器挂架,4个为机翼挂架,另外4个为双梁式机身挂架。不管机翼的后掠角度有何变化,2个机翼挂架始终与机身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