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1年:信息战较量成隐形战场(4)

俄可能靠近欧盟部署“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
战略传播:时代呼唤大国防观
冷兵器时代,当十字军浩浩荡荡地涌入罗马城时,罗马人说,这是侵略;机械化兵器时代,当希特勒的军队闪电般横扫欧洲战场时,欧洲人说,这是侵略;信息化兵器时代,当美国的精确制导炸弹呼啸着划破伊拉克长空时,全世界的人都说,这是侵略。概而言之,我们发现,尽管这些战争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迥然不同的时代特征,但它们都越过了一个国家的地理疆域,因此,冠名侵略,名副其实。
长期以来,正是基于这一“侵略”概念,全球各国的传统国防观,大都将目光聚焦于国土、海洋及空天等疆域安全,直到信息战的问世,开始对这一判断标尺形成了冲击。具体而言,对抗重点在物理信息域和思维认知域的信息战,早已不再是传统“攻城略地”式的野蛮征服,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杀人不见血”的隐性搏杀。
无论是索罗斯对东南亚金融系统的攻击,还是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信息战,抑或今天在互联网上展开的话语权争夺,他们皆没有武装冲突的影子,也没有直接破坏他国领土完整。然而,就在这种悄无声息的较量中,倘若一个国家没有确立大国防观,仍旧过于关注军事领域安全,过于关注物理信息防护,而疏于探讨如何应对非军事威胁,如何作好认知空间防护,这势必与信息时代相背离。
显然,要应对后者,就需要探讨信息时代精神信息传播的规律,需要探讨维护国家认知空间安全的对策。而这一切有关“国防”的大问题,都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军事科技传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帮助公众理解国防开辟了一个极好的渠道。对此,就2011年的军事科技传播而言,我国也有一件事具有独特的意义,那就是我国首部军事动作大片《歼十出击》亮相银幕。这部历时两年时间拍摄制作的影片,全方位展示了歼-10战机的特技飞行和空战奇观,在给广大观众带来全新视听体验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诠释着信息化战争的鲜明特点。而在这种拓展的大国防观背景下,公众了解军队、理解国防,将有益于筑起一道“心理长城”,共同维护国家利益、切实保障国家安全。(曾华锋 石海明 卢 潇)
(作者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